题目内容
【题目】根据要求填空:
(1)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p点表示的意义;
②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③t3℃时,将45g的A物质加入到盛有50g水中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A
溶液的质量为g.
(2)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水和粮食安全.某校环保小组的同学响应这一主题,对右江河水进行检测. ①近几年右江河上捞沙船越来越多,造成河水非常浑浊.除去水样中难溶性杂质应进行的操作是(填字母);
A.过滤 B.结晶 C.蒸发
②为了保护右江河的水质,下列做法合理的是(填字母);
A.禁用农药和化肥 B.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生长
C.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D.工业废水经过净化后再排放
③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水的硬度大或者病原微生物过多,都可以采取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答案】
(1)t2℃时,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同;B>A;90
(2)A;D;煮沸
【解析】解:(1)①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p点表示的意义:t2℃时,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同;②从t1℃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t1℃时它们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B>A;③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80g,t3℃时即100g水中最多溶80g,所以50g水中最多溶解40g,所得溶液质量为40g+50g=90g;(2)①过滤是除去不溶于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所以除去水样中难溶性杂质应进行的操作是过滤;②禁用农药和化肥是错误的,应该合理的使用化肥和农药;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生长是错误的,水中的动植物有的可以净化水;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会严重污染水体,所以是错误的;工业废水经过净化后再排放就不会污染水体了,所以该做法正确;③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煮沸,加热煮沸也可以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起到灭菌的作用. 所以答案是:(1)①t2℃时,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同;②B>A;③90;(2)①A;②D;③煮沸.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和硬水与软水,需要了解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题目】化学小组同学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研究硝酸的性质,老师高兴答应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
(1)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硝酸中,预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色.
(2)将Zn片投入稀硝酸中,预计将产生H2 , 其名称为 .
(3)【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变色后一会儿即褪去,Zn片投入稀HNO3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变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
①石蕊试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
②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硝酸具有哪些特性?
【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
①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
②氮元素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NH3 | N2 | NO | NO2 | |
顏色 | 无色 | 无色 | 无色 | 红棕色 |
溶解性 | 极易溶于水 | 不溶于水 | 不溶于水 | 可溶于水或硝酸 |
【猜想与分析】
小明同学认为石蕊变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是由于试管不干净,含有其他杂质造成的,要证明小明的观点,应进行的操作是 .
(4)大家一致认同了红棕色气体B是NO2 , 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①小丽同学认为A是NH3 , 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
②小强同学认为A是N2 , 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
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的共识.NO遇氧变成N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实验探究】小红同学对硝酸能与Cu反应很感兴趣,便取了一小块铜片投入稀HNO3中,发现Cu溶解,也出现上述Zn与稀HNO3反应的类似现象,确证生成了NO,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测出恰好反应的Cu和HNO3的质量比为8:21,由此获得了Cu与稀HNO3的反应方程式为
(6)【交流反思】根据探究结果,请你解释稀HCl跟铜不反应而稀HNO3却能跟铜反应的原因 .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图1),但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小于 .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
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
颜色、状态 | 熔点/℃ | 着火点/℃ | 密度/gcm﹣3 | |
红磷 | 暗红色固体 | 590 | 240 | 2.34 |
白磷 | 白色或黄色固体 | 44.1 | 40 | 1.82 |
(1)【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可能是导管内原存有空气,后来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乙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的缘故;
你还能做的猜想是 .
【交流与讨论】
丙同学认为,用木炭代替红磷,就可以消除这个现象,大家认为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
(2)他们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2的改进. ①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更换为白磷,理由是;
②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利用了金属铜的性;
③与课本实验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 .
(3)【探究与反思】 为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将铜粉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所以乙同学的猜想(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4)大家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图2)进行实验,待玻璃管冷却、管内白色的烟幕消失,左管液面上升了1格,得到了较准确的数据,但又意外发现左玻璃管内壁上端附着黄色固体. ①左玻璃管上端的黄色固体主要成分可能是;
②左玻璃管下方的液体pH7(填“=”、“<”或“>”),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