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为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锌的含量,某同学称取20g黄铜(铜和锌的合金)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消耗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请计算:
(1)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______.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0.1%)______.
(3)若要用98%的浓硫酸来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需加水的质量_____.
【答案】6.5g 15.1% 90g
【解析】
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1)设锌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生成氢气质量为z,
稀硫酸中硫酸质量为:100g×9.8%=9.8g,
x=6.5g,y=16.1g,z=0.2g,
答: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是6.5g。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5.1%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5.1%。
(3)需要浓硫酸质量为:9.8g÷98%=10g,则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0g=90g。
答:需要水的质量是90g。
【题目】某校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铁粉,已部分锈蚀,某兴趣小组对其组成进行如下探究:
(1)定性探究:
取样品平铺于白纸上,用磁铁置于样品上方,黑色固体全部被吸起,白纸上留下______色固体;将被磁铁吸起的黑色固体全部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全部为红色。样品中含有铁和氧化铁。
(2)定量探究:
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固定装置已略去;氮气不与铁屑中的成分反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Ⅰ称量硬质玻璃管的质量。将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硬质玻璃管和样品的质量。
Ⅱ连接好装置。缓缓通入N2,燃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Ⅲ再次连接好装置,继续实验。通入CO,点燃丙处的酒精灯和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直至硬质玻璃管冷却。再次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数据如下表:
硬质玻璃管 | 硬质玻璃管和样品 | 步骤Ⅱ硬 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 步骤Ⅲ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 |
质量 | m1 | m2 | m3 | m4 |
①步骤Ⅲ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
②步骤Ⅲ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用m1、m2、m3、m4的代数式表示)。
④若步骤Ⅲ中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将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⑤有关样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多选)。
A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B样品中铁单质和氧化铁的质量总和为m3-m1
C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为m4-m1
D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m4
【题目】有一瓶标签受损、没盖瓶盖且装有无色液体的试剂瓶,如图所示。
老师告诉大家,瓶内原有的液体只能是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蒸馏水中的一种。为了判断瓶内是何种溶质,并确定试剂瓶的标签,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
(1)从受损的标签信息看,大家一致认为该液体不可能是___________。
(2)甲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适量瓶内液体加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 ________ | 该液体是碳酸钠溶液 |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准确,又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适量瓶内液体加入试管中,滴加过量Ca(OH)2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 ________ | 该液体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4)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方案有不足之处, 于是丙同学只改用了一种与乙同学所加物质类别不同的溶液,重新按照乙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与乙同学的完全一致,且结论完全正确。则丙同学改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实验结束后,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原试剂瓶标签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
(1)为了不使标签破损,应如何正确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药品取完之后应及时密封保存。
【题目】正确的方案设计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请分析或改进以下实验。
实验目的 | 实验过程及现象 | 分析或改进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画图表示你的改进方法:_____。 | |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 为达到实验目的,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 | |
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证明水的组成 | 现象:氢气燃烧,发出_____色火焰, 瓶壁发热。 | 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