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选用装置______(选填序号)和D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
(3)实验室可用装置B或C制H2,C装置相对于B的优点有__________。用E装置收集H2,气体应从___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4)有同学将实验室制得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未变浑浊,于是作如右图探究:
①实验室制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装置F、H中溶液变浑浊,G中溶液不变浑浊,则原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铁架台 长颈漏斗 A 2KClO32KCl+3O2↑ 催化作用(催化、催化剂)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a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中含有HCl(或使用了浓盐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气体的除杂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仪器①名称是铁架台,仪器②名称是长颈漏斗;
(2)如果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3)发生装置C(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通过活塞的开或关,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能将固体和液体接触或分离,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C装置的优点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用E装置收集H2,气体应从短管进入, 即从a端通入;
(4)①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②盐酸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氯溶于水形成盐酸。装置F、H中溶液变浑浊,G中溶液不变浑浊,说明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则原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CO2中含有HCl(或使用了浓盐酸)。
【题目】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
溶解度/g | 氯化钠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39.8 |
硝酸钾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
氢氧化钙 | 0.19 | 0.17 | 0.14 | 0.12 | 0.09 | 0.08 |
①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________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或“=”)。
②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加热后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20℃时,向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并恢复至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④要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可以采用加热浓缩、________、过滤的方法,得到的滤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制作“叶脉书签”需要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
②指出图中称量步骤的错误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用质量分数为25%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所需25%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的质量比为 ______。
【题目】下列实验目的、操作、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测溶液pH |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上 | 试纸变为浅红色 | 溶液pH为2 |
B | 鉴别NaOH和NH4NO3 | 在装有等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a、b固体 | 加a的试管水温升高,加b的试管水温降低 | a是NaOH b是NH4NO3 |
C | 验证燃烧是否需要O2 | 前者不燃烧,后者燃烧 | 燃烧需要O2 | |
D | 比较Al、Cu的活泼性 | 将未经打磨的Al条放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活泼性Al<Cu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