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使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时,若圆底烧瓶中装中HC1气体,将滴管中的溶液滴加到圆底烧瓶中,发现气球鼓起来.滴管中的物质除了碱性物质外还可能是
硝酸银
硝酸银
溶液,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AgNO3+HCl=AgCl↓+HNO3
AgNO3+HCl=AgCl↓+HNO3

(2)现有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由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假设将气体验纯后点燃,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了水珠;迅速把烧杯倒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可能有
5
5
种组成(填数字).写出氢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点燃 
.
 
2H2O
2H2+O2
 点燃 
.
 
2H2O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气球鼓起说明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说明气体中含有碳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解:(1)将滴管中的液体滴加到烧瓶中,气球鼓起,说明滴入的液体能与氯化氢气体反应,该物质可以是显碱性的物质,也可以是硝酸银溶液,因为氯化氢的水溶液是盐酸,硝酸银溶液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故填:硝酸银,AgNO3+HCl=AgCl↓+HNO3
(2)气体燃烧后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气体中含有碳元素,若气体是一种,则是甲烷,若气体是两种,则可以是甲烷和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若气体是三种,则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故共有5种可能;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故填:5,2H2+O2
 点燃 
.
 
2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与物理压强知识的结合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以及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0年10月16日,河南平顶山平禹煤电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37人死亡.瓦斯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气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县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这种气体展开了探究.

(1)有以下几种实验装置,供同学们使用,写出仪器a、b的名称.a
酒精灯
酒精灯
; b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2)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A
A
(天装置编号,下同),收集装置应选
D或E
D或E
 依据是
甲烷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可用D收集,甲烷难溶于水,所以可以用E收集
甲烷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可用D收集,甲烷难溶于水,所以可以用E收集
,因为甲烷中若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爆炸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甲烷+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甲烷+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3)另一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5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50mL的水,再连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
①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化是
先下降后上升
先下降后上升
,若实验非常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
70
70
 mL.
②集气瓶里预先装进50mL水,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abc
abc
(填序号).
A加快集气瓶冷却
B液封导气管末端以防气体逸出
C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2012?大兴区二模)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绿色并具有浓淡的条状花纹(见右图),是矿物中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冶炼铜的原料.某校课外小组同学欲在实验室验证碱式碳酸铜制铜的反应原理.
查阅资料:①Cu2(OH)2CO3
  △  
.
 
2CuO+CO2↑+H2O    2CuO+C
 高温 
.
 
2Cu+CO2
②CuO为黑色固体,化学性质和氧化铁相似.
(1)实验l:加热分解碱式碳酸铜.装置如图所示.
①A中固体的变化为
绿色固体变黑
绿色固体变黑

②欲证明反应后有水生成,B中所盛试剂为
浓硫酸
浓硫酸

③反应结束时的操作应该是
先将试管上的胶塞拔下(或先将两个试剂瓶上的胶塞拔出),再撤酒精灯
先将试管上的胶塞拔下(或先将两个试剂瓶上的胶塞拔出),再撤酒精灯
,理由是
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2)实验2:木炭和氧化铜反应.
将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放进试管加热,反应后将试管中的粉末倒出,有铜生成,还有少量黑色粉末剩余.该小组同学设计方案验证黑色粉末的成分.
做出猜想:剩余黑色粉末可能是:①氧化铜;②木炭;③木炭和氧化铜.
实验验证: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该黑色粉末为氧化铜
(3)某同学探究在实际反应中,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时反应物的最佳质量比,设计方案如下:
配方l 配方2 配方3 配方4
木炭质量(g) 0.4 0.5 0.6 0.7
氧化铜质量(g) 8 8 8 8
上述设计方案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使用控制变量法(合理说法均可)
使用控制变量法(合理说法均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