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5 g、30 g、30 g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填序号);
(2)图二中能表示氯化钾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填“甲”或“乙”);
(3)要使B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 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 溶液质量:甲>乙 D 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答案】B 甲 升高温度 BD
【解析】
(1)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5g、30g、30g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由于在三个烧杯中只有B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因此B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A、C烧杯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不能确定能否再溶解氯化钾,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
(2)由题意可知,在等量的30℃的水中全部溶解了30g氯化钾,而20℃的水没有全部溶解30g氯化钾,说明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能表示氯化钾溶解度曲线的是甲;
(3)由1可知:要使烧杯B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还可以采取加水的方法;
(4)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的溶解度减小,乙的溶解度增大,甲的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乙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乙:
A、甲的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为饱和溶液;乙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乙,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剂的质量不变,t2℃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则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甲<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C、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乙的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甲<乙,故选项说法错误;
D、t1℃,尽管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从t2℃降温到t1℃,乙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未发生变化,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为t2℃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t2℃乙的溶解度小于t1℃甲的溶解度,即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题目】实验中小明手遇高锰酸钾后皮肤变色了,于是对高锰酸钾的腐蚀性展开研究。
(实验1)20C时将相同大小的新鲜鸡皮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现象如下表。
溶液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 0.002% | 0.01% | 0.1% | 1% |
鸡肉皮的变化 | 无明显变化 | 边缘部分变为棕黄色 | 全部变为棕色 | 全部变为黑色 |
(实验2)20℃时将相同大小的铜片分别在4种液体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铜片质量变化,数据如下表。
试验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
实验用的溶液 | 25 mL 0.1%高锰酸钾溶液 | 25mL 0.1%高锰酸钾溶液 | 25 mL蒸馏水+10滴浓硫酸 | 25mL1%高锰酸钾溶液+10滴浓硫酸 | |
铜片质量/g | 实验前 | 0.54 | 0.54 | 0.54 | 0.54 |
18小时后 | 0.54 | 0.52 | 0.54 | 0.42 |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若要证明温度对0.05%的高锰酸钾溶液腐蚀鸡皮的影响,你设计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中通过对比②和④,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实验2中,欲得出“高锰酸钾和硫酸共同作用对铜才有腐蚀性”的结论,需要对比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