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2°C时,向两个各盛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g甲、乙粉末,使其充分溶解,最终现象如图2所示。则:
(1)图1中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
(2)烧杯①中溶解的是_____(填“甲”或“乙”)物质。
(3)从t2°C升温到t3°C,烧杯______(填“①”或“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4)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请用数字及“<”、“=”或“<”等符号表示)。
【答案】t1°C甲乙溶解度相等或t1°C甲乙溶解度都是17g均可。 乙 ① 20<a<28
【解析】
(1)图1中P点表示的意义是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2)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即相同条件下甲比乙溶解的多,因此烧杯①中溶解的是乙物质。
(3)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从t2℃升温到t3℃,烧杯②中溶质在t2℃时已全部溶解,升高温度则溶质、溶剂的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烧杯①中物质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剂的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烧杯①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4)两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再分别加入100g水,烧杯①中有剩余固体,说明加入固体的质量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t2℃时,乙的溶解度是20g,说明a大于20;t2℃时,甲的溶解度是28g,甲能够全部溶解,说明a小于或等于28,故a的取值范围是20<a≤28。
【题目】请从A~D中任选三个作答,若均作答,按前三个给分。如图所示,在两支试管中进行实验,补全实验方案。
序号 | 目的 | 步骤或现象 |
A | 鉴别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 | ①试管1、2中分别加入两种溶液;②再向两支试管中加入_______。 |
B | _______ | ①试管1中加入一粒碘和5mL水;②试管2中加入一粒碘和5mL汽油。观察到1中固体几乎不溶解,2中固体全部溶解。 |
C | 比较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 ①试管1中加入ZnSO4溶液,试管2中加入CuSO4溶液; ②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插入铁丝。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
D | ________ | ①试管1、2中均放入一小块白磷和80℃热水浸没白磷 ②用导管对准试管2中白磷通入氧气。 |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镁条放在热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为了弄清楚红色褪去的原因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查阅资料: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三位同学分别对红色褪去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
甲:可能是实验所用的酚酞试液变质造成的;
乙:溶液可能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丙: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1)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认为甲猜想不正确,理由是____。
(2)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乙猜想,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方法 | 实验现象 |
将上述红色溶液在空气中恒温放置一段时间 | 红色不褪去 |
将上述红色溶液在隔绝空气条件下恒温放置一段时间 | 红色不褪去 |
由该实验可知乙猜想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若丙猜想是正确的,请设计实验证明,完成下表。
实验方法 | 实验现象 |
将上述红色溶液恒温放置一段时间 | 红色不褪去 |
____ | _____ |
(4)反思:
①请解释为什么在家里将自来水烧开倒入晾水杯中,开始杯中无沉淀物,一段时间后会在杯里看到白色沉淀物_____。
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为什么在热水中氢氧化镁可以使酚酞变红而在冷水中不可以_____。
【题目】下图A、B两个实验均可用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小资料:铁粉与氧气、水常温下反应发生锈蚀,氯化钠、活性炭会加速该反应。
(1)红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A中,当红磷熄灭,温度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会倒流入集气瓶中,其原因是_____。
(3)图B所示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
项目 | 实验前烧杯中水的体积 | 实验后烧杯中水的体积 | 集气瓶的容积 |
体积/mL | 160 | 108 | 250 |
该实验中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写出计算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