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复兴号”化学动车组五节车厢A~E分别代表初中化学教材中五种常见物质,如图所示“→”表示相邻车厢的物质间转化关系(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其中A是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B是黑色固体,D、E是显碱性的不同类别物质,且D广泛用于玻璃和洗涤剂生产。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
(2)D→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图中转化关系中一定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4)只有能与门两边的“车厢”都反应的“旅客”才可从此门上车,则“旅客”盐酸可以从____(填序号)顺利上车,盐酸与E反应的实质是_____。
①门1 ②门2 ③门3 ④门4
【答案】O2 Na2CO3+Ca(OH)2=CaCO3↓+2NaOH 分解反应 ④ H+与OH-结合成水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推断。找准“题眼”:A是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D、E是显碱性的不同类别物质,且D广泛用于玻璃和洗涤剂生产,推出A是氧气,D是碳酸钠;再利用物质的特殊颜色,特征反应现象,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推断作答。
(1)A物质用于医疗急救,所以是氧气(O2);
(2)A物质可以转化为B物质,且B物质是黑色固体,可以是氧化铜或四氧化三铁,D、E物质显碱性且属于不同类别,D可以用来制作玻璃,所以D是碳酸钠,E是氢氧化钠,D→E可通过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3)图中A→B是氧气转化为氧化铜或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合反应;B→C是氧化铜或四氧化三铁加还原剂C或CO转化为CO2,可以通过置换反应得到(CO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不属于基本类型);C→D是二氧化碳加氢氧化钠溶液转化为碳酸钠,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D→E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4)盐酸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均反应,所以应该是从门4上车,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OH-与H+结合生成H2O。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某化学小组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实验,因忘记滴加指示剂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1)提出问题:反应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Na2SO4和NaOH
猜想三:_____________
猜想四:Na2SO4、NaOH和H2SO4
(3)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__________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
(4)实验探究: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一 | 取适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 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 | 猜想____错误 |
实验二 | 取适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洁净镁带 | ____________ | 猜想三正确 |
(5)交流与反思:
经过交流,同学们认为只需使用一种物质也能证明上述猜想。则下列物质中可选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CuO ②Fe(OH)3 ③BaCl2 ④石蕊溶液 ⑤Na2CO3 ⑥pH试纸
(6)拓展延伸:本次中和反应后的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否则会腐蚀铁制下水管道,所以需将废液处理后再排放。你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题目】化学课上,老师在一瓶充满CO2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发现软塑料瓶变瘪。针对这一有趣的现象,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请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问题。
(1)小亮同学该现象说明了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_____,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小芳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原因是_____。
(2)要证明一个反应是否发生,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①证实反应物减少。我思考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对照实验,该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
②证实有新物质生成。小霞同学为证明有碳酸钠生成,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帮她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案一 | _____ |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 | |
方案二 | _____ | _____ |
写出方案二中所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3)由此探究,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