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分) 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再打开止水夹。
⑴锥形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⑵根据上述现象,能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反应”的结论?为什么?
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成份的几种可能情况,填写下表。

⑴澄清石灰水倒流使溶液变浑 ⑵不能;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也会有这样的现象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性质来判断反应现象;
(2)根据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的性质来判断解答;
(3)根据根据所加入的物质及它们的反应可以判断出可能存在的物质,但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可能同时存在,可以据此设计实验并验证.
解答:解:(1)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二氧化碳中,由于消耗了二氧化碳而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小,从而使试管中的石灰水进入锥形瓶,氢氧化钙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或是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锥形瓶中的溶液要变浑浊;
(2)仅凭(1)中的现象不足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剂为水,
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也会使锥形瓶中压强变小,且二氧化碳也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而产生(1)中现象;
(3)根据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同时由于加入的氢氧化钠是足量的,所以可以判断在该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氢氧化钠,可能存在的溶质为碳酸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注意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可能同时存在,因为碳酸钠可以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可以根据它们的性质来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故答案为:(1)澄清石灰水倒流入锥形瓶中,锥形瓶中溶液变浑;
(2)不能;因为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使石灰水倒吸入试管,碳酸和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3)
实验操作
预期的现象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两份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
若加入石灰水后有沉淀则反应后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若加入碳酸钠后有沉淀则反应后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若加入二者均无明显现象,则溶质为氢氧化钠
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的碱的性质,能够根据碱的性质设计实验对它们进行鉴别,注意在设计实验时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操作、现象、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09苏州)(8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使用现象
对比结论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