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南、棒棒和多多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但他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及黑色颗粒.
提出问题:为什么固体会有其他颜色?
查阅资料:镁的几种化合物的颜色:
物 质 MgO MgCl2 Mg2N3 Mg(NO32 MgCO3 Mg(OH)2
颜 色 白色 白色 淡黄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棒棒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理由是
 

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张南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为了确定MgO以外的其他成分,张南、棒棒和多多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张南设计的方案如图l:
精英家教网
  反应前镁带的质量 反应的固体产物的质量
第一次 2.4046g 3.8854g
第二次 2.4024g 3.8839g
第三次 2.4063g 3.8857g
分析:2.4024 g Mg在足量纯氧中燃烧,理论上应生成MgO
 
g.结合表中数据,可推断所得固体中,除MgO外
 
(填“存在”或“不存在”)其他物质.
棒棒设计的方案如图2:取少量所得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出现白色沉淀,微热,发现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则此气体是
 
(填化学式),继续加足量水,仔细观察发现试管中除白色沉淀外,还有极少量的黑色不溶物.结合空气组成,棒棒推测样品中除MgO外还有
 

多多设计的方案如图3:先用足量的红磷做燃烧实验,冷却后,打开止水阀,结果发现烧杯中的水倒流人广口瓶中,倒流人的水的体积与广口瓶容积之比约为
 
,此时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关闭止水阀,取出连带橡皮塞的燃烧匙.迅速塞上备用橡皮塞.向燃烧匙中加入镁带并引燃,取下备用橡皮塞,将燃烧匙迅速插入瓶中,并将橡皮塞塞紧.发现镁带继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冷却后,打开止水阀,结果发现烧杯中的水依然倒流人广口瓶中,多多的结论是
 

实验结论:根据三位同学的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结论是:固体由
 
组成.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气体: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斗
长颈漏斗
;②
集气瓶
集气瓶

(2)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可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来制取,该装置是
A
A
(填序号),其化学表达式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该反应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某气体只能用E装置收集,说明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
.用制得的氧气做“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结束后,发现集气瓶底部出现了一道裂痕,请你帮助分析问题的原因
集气瓶底部未放水或一些沙子,燃烧生成的四氧化三铁温度较高,溅落瓶底使集气瓶底炸裂
集气瓶底部未放水或一些沙子,燃烧生成的四氧化三铁温度较高,溅落瓶底使集气瓶底炸裂

(3)用装置A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理由是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了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了
,此时若氧气不纯的原因可能是
导管没有伸到集气瓶底部(合理均可)
导管没有伸到集气瓶底部(合理均可)
(答一条即可).同学们也可以用装置F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则氢气应该从F装置哪
b
b
端进入(填“a”或“b”端)
(4)实验室常用氯化铵(NH4Cl固体与碱石灰固体(主要含氢氧化钠(NaOH))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制取NH3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A
(填序号),你选择的理由是
反应物是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
反应物是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
小红发现切开的苹果很快变色,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氧气是否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小红提出猜想:氧气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老师指导小红对比试验,小红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1:探究使苹果变色的气体成分.
已知:苹果在有氧气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气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在无氧状态下在短时间再不会变质.二氧化碳溶于水忽略不记.
实验步骤:①准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为排水集气发收集的一瓶
气B为一瓶空气,C瓶中为空气,三个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
②在c瓶中做红磷燃烧实验,待冷却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至水不再进入集气瓶中,测量集气瓶中的水为50mL,剩余气体主要成分为:
氮气
氮气

③将完全相同的苹果块用细线悬挂,依次迅速放入A.B.C三个集气瓶中,塞紧瓶塞,记录苹果变色时间,其他变量都不变.
起始 下午2:00 下午2:00 下午2:00
实验现象 下午2:03 下午2:09 下午2:19
结论:
苹果变色与氧气有关
苹果变色与氧气有关

(2)实验2:探究苹果变色消耗的气体体积.小红为了探查集气瓶A,B中消耗的气体体积,他采取的实验步骤是:
分别在AB两瓶中做白磷燃烧实验,待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至水不再进入集气瓶中,测量进水的体积便知白磷消耗氧气的体积.
分别在AB两瓶中做白磷燃烧实验,待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至水不再进入集气瓶中,测量进水的体积便知白磷消耗氧气的体积.
试验后小红记录了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由此计算A瓶中消耗的气体体积,请你在表格中填写B瓶消耗的气体体积.
进入水体积 200mL 42mL
消耗体体积 50mL
(3)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实验不准确,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因素: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背景1:市场上销售的豆腐干、盐水鸭等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真空包装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使大多数微生物因缺少
气而受到抑制,停止繁殖,从而防止食品变质.
背景2:“可比克”等膨化食品、茶叶等常采用真空充气包装,即将食品装入包装袋,抽出包装袋内的空气,再充入防止食品变质的气体,然后封口.真空充气包装能使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防止食品受压而破碎变形.
【提出问题】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最后同学们提出了气体可能三种情况:①N2、②CO2、③H2
【提出方案】(1)小明同学认为气体不可能是H2,因为它具有
可燃
可燃
性.
(2)为了继续探究气体的成分,小华和小红两位同学各提出了一种方案.
①小华方案:收集一瓶该气体,把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发现木条熄灭.由此得出气体是CO2.该方案是否可行?
(是或否).理由是
氮气也能使木条熄灭
氮气也能使木条熄灭

②小红的方案被同学们认可.走进食品生产工厂,在装有该气体的容器(容器内压强接近大气压强)上连接了如图一个装置.
(a)为了使容器内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活塞应向
(左
或右)移动.
(b)不管气体是CO2还是N2,试管中都有的实验现象是
有气泡冒出
有气泡冒出

(c)经过实验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是CO2
交流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该气体除了是CO2,还可能是
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

小红发现切开的苹果很快变色,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氧气是否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小红提出猜想:氧气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老师指导小红对比试验,小红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1:探究使苹果变色的气体成分.
已知:苹果在有氧气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气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在无氧状态下在短时间再不会变质.二氧化碳溶于水忽略不记.
实验步骤:①准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为排水集气发收集的一瓶______气B为一瓶空气,C瓶中为空气,三个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
②在c瓶中做红磷燃烧实验,待冷却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至水不再进入集气瓶中,测量集气瓶中的水为50mL,剩余气体主要成分为:______.
③将完全相同的苹果块用细线悬挂,依次迅速放入A.B.C三个集气瓶中,塞紧瓶塞,记录苹果变色时间,其他变量都不变.
起始下午2:00下午2:00下午2:00
实验现象下午2:03下午2:09下午2:19
结论:______
(2)实验2:探究苹果变色消耗的气体体积.小红为了探查集气瓶A,B中消耗的气体体积,他采取的实验步骤是:______试验后小红记录了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由此计算A瓶中消耗的气体体积,请你在表格中填写B瓶消耗的气体体积.
进入水体积200mL42mL
消耗体体积50mL
(3)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实验不准确,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因素: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