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通过下图所示实验得出的相应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
A.甲实验可检验该可燃性气体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B.乙实验可通过量筒内水体积的变化得出集气瓶中的空气所含O2的体积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 具有可燃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多个实验图示,推测实验结论,选择不合理的。
A、甲实验可检验该可燃性气体中是否含有氢元素,如果有氢元素,产物就有水,烧杯内壁会有水珠,不符合题意;
B、乙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量筒内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可通过量筒内水体积的变化得出集气瓶中的空气所含O2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C、丙实验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生成碳酸要用滴加紫色石蕊检验,符合题意;
D、丁实验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尾气中点燃气体,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符合题意。故选C。
【题目】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测定某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盛有一定量该样品的烧杯放在电子秤上,倒入100.0g稀盐酸(假设大理石样品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使该样品完全反应,已知烧杯的质量为60.0g,实验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s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烧杯与所盛物质质量/g | 186.0 | 183.0 | 181.0 | 180.0 | 179.4 | 179.4 |
试计算:
(1)碳酸钙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最简比)为_________。
(2)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g。
(3)求该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精确到0.1%)。
【题目】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CO2能否与水反应产生疑问,于是他们从家里找来软塑料瓶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CO2能与水反应吗?
(实验)甲同学按如图所示的实验,打开软塑料瓶塞,迅速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倒入瓶中并拧紧瓶塞,振荡,一会后发现________。
得出结论:CO2能与水反应。
(反思1)乙认为甲的实验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乙的理由是:______。
(补充实验)取少量甲实验后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液体变红,乙同学认为这可以说明CO2能与水反应(提示:石蕊是一种遇酸变红的紫色试剂)。
你认为乙同学验证CO2能与水反应的方法,是通过证明______来实现的。
(反思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也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其理由是______。
(再实验)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思考、讨论,他们利用蒸馏水、二氧化碳气体和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______; | 小花仍为紫色 | 水不能使石蕊変色 |
(2)把干燥的紫色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 小花仍为紫色 | ______; |
(3)把实验(1)后的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 ______。 | ______。 |
(结论)CO2能与水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启寻镁之旅,现邀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内容。
第一站:初识金属镁。
(1)金属镁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写一条)。
(2)金属镁的化学性质:镁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第二站:再遇金属镁。
探究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反应速率的变化。
(1)实验时需将镁条进行打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如图1将稀盐酸逐滴滴入。放有镁条的试管中,反应中试管外壁发烫,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是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实验测得镁片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第三站:再探金属镁
(提出问题)金属镁能否与热水反应?如果反应,产物是什么?
(相关信息)①氢氧化镁在热水中能部分溶解,其溶液显碱性,在常温下不溶于水:
②无色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_________ | 气体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 | 镁能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气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镁能与热水反应生成氢化镁 |
根据以上实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第四站:实验总结应用。
总结上述寻镁之旅中你收获到镁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要写全)。金属镁有广泛用途,请举一例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