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往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刚变

红瞬间又褪成无色。讨论并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酚酞溶液变质

猜想二:可能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猜想三:可能是酚酞溶液在滴入过程中被O2氧化

……

1)甲同学认为猜想一是不对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3mL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滴入3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得到NaOH溶液的浓度与酚酞溶液褪色时间关系如图2所示。

①根据图2所示,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酚酞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时间越短。

②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滴加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做实验的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完成该实验的操作时间应控制在_______之内。

3)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

5.5min酚酞溶液褪色

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O2_______

(选填有关无关

4)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逐滴加入稀盐酸的过程,并不断搅拌的目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酚酞溶液已经变质,遇到NaOH溶液就不可能有先变红的现象 越大 便于观察反应发生及反应完全(或反应终点) 3.5 min 3mL3%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煮沸后,在液面上方滴加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到室温后的下方溶液中滴入3滴酚酞溶液,轻轻振荡 无关 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充分进行) NaOH+HC1=NaCl+H2O

【解析】

1)甲同学认为猜想一是不对的。其理由是如果酚酞溶液已经变质,遇到NaOH溶液就不可能有先变红的现象;

2)①根据图2所示,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酚酞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时间越短。

②由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色,可利用氢氧化钠被消耗来指示反应是否发生,酚酞刚刚变成无色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滴加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反应发生及反应完全(或反应终点);根据图2所示,若用做实验的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完成该实验的操作时间应控制在3.5 min之内;

35.5min酚酞溶液褪色,根据图2可知,需3%的氢氧化钠进行实验,为了探究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O2是否有关,需将实验与氧气隔绝进行对比,可将溶液加热煮沸后,滴入植物油,冷却到室温后进行实验。因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mL3%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煮沸后,在液面上方滴加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到室温后的下方溶液中滴入3滴酚酞溶液,轻轻振荡

5.5min酚酞溶液褪色

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O2

无关

(4)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逐滴加入稀盐酸的过程,并不断搅拌的目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充分进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1=NaCl+H2O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工业上以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杂质为Fe2O3)为原料,通过下列流程生成氯化钡晶体(BaCl2·xH2O)并进行组成测定。

已知:①BaSO4+4C4CO+BaS

CaOBaO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1)焙烧时,焦炭与杂质Fe2O3也会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_____;实际生产中必须加入过量焦炭,其目的是使重晶石充分反应,提高产率和_____

2)焙烧时,温度和时间对硫酸钡转化率的影响如下图,则最佳温度约为_____,时间约为_____min

3)酸溶时,硫化钡(BaS)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H2S),该反应方程式为_____;气体X成分除H2S和少量挥发出的HCl、水蒸气外,还含有_____

4)除铁反应中试剂Y可以是_____(填字母)。

a.NaOH溶液 b.氨水 c.生石灰 d.BaO固体

证明铁已除尽的方法是: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_____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已除尽。

5)滤渣水洗的目的是提高晶体产率和_____

6)测定晶体(BaCl2·xH2O)的组成:

.称取24.4gBaCl2晶体,置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其全部溶解。

.再边搅拌边滴加稀硫酸到沉淀完全,静置;

.过滤并洗涤沉淀;

.将盛有沉淀的滤纸包烘干并中温灼烧后,称得BaSO4沉淀质量为23.3g

①通过计算,确定x的值。_____(写出计算过程)

②操作Ⅳ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可能会有部分沉淀被滤纸中的碳还原为BaS,这使x的测定结果_____(填“偏低”、“偏高”或“不变”)。

【题目】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1所示),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

方案一 方案二

2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______

_____

有二氧化碳。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

b.方案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反思与评价)

c.经过AB两组同学分别根据方案一、二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_____

注意:若答对以下两小题将奖励4分,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

4a.上述实验方案____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竹节内氧气含量,为什么?_____。(每空1分)

b.为准确测定竹节中氧气的含量,同学们查阅资料,利用氧气传感器对实验做了改进(如图3所示),最终得到图4图象。

观察图4,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 4

_____;Ⅱ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