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兴趣小组借助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及相关试剂粗略测量空气中O2的体积百分数。
(1)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铁钉至光亮的目的是_____。
(2)已知试管剩余空间和导管的体积为20mL,导管截面积约为1cm2,充分反应后,形成稳定液柱时,读取读数为4.1cm,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实验时发现上述测量过程因反应较慢耗时较长,现对影响铁生锈速率的因素作如下
(提出假设)假设一:溶液的酸碱度;
假设二:NaC1溶液的浓度;
请你再提出一种影响铁生锈快慢的因素。
假设三:_____。
(实验探究)借助上述实验装置,通过控制铁钉用量等其他条件均相同时,调节溶液的pH获得了如表实验数据:
pH | 2.0 | 5.5 | 6.0 | 6.5 | 7.0 | 8.0 |
液柱高度(cm) | 0 | 0.6 | 4.1 | 4.1 | 4.1 | 4.1 |
形成稳定液柱时间(min) | 3.0 | 3.0 | 5.1 | 5.3 | 15.6 | 17.5 |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为缩短实验测定时间,pH的最佳范围是_____;还可以采取何种方法进一步缩短实验时间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反思)当pH=2时,没有观察到稳定液柱形成的原因是_____。
【答案】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20.5 温度、铁的形状等 6.0~6.5 用铁粉代替铁钉或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实验等 用铁粉代替铁钉或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实验等(合理即可);pH等于2时酸性较强,铁与酸反应产生H2导致装置内压强较大。
【解析】
(1)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铁钉至光亮的目的是: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故答案为: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氧化膜);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1cm2×4.1cm=4.1cm3=4.1mL,氧气的体积分数=,故答案为:20.5;
(3)[提出假设]假设三:温度、铁的形状等;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为缩短实验测定时间,pH的最佳范围是6.0~6.5;还可以采取用铁粉代替铁钉或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实验等,进一步缩短实验时间;
[实验反思]当pH=2时,没有观察到稳定液柱形成的原因是:用铁粉代替铁钉或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实验等(合理即可);pH等于2时酸性较强,铁与酸反应产生H2导致装置内压强较大;故答案为:温度、铁的形状等(合理即可);6.0~6.5;用铁粉代替铁钉或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实验等(合理即可);pH等于2时酸性较强,铁与酸反应产生H2导致装置内压强较大;
【题目】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液体是什么呢?实验员老师告诉大家,该液体只能是过氧化氢溶液、稀硫酸和蒸馏水中的一种。
(1)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不可能是蒸馏水,理由是_____。
(2)为确定该液体成分,同学们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_____粉末。 | 没有气泡生成 | 该液体不是过氧化氢溶液 |
步骤二: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 | ___ | 该液体是稀硫酸 |
(3)小亮为了进一步证明结论是正确的,他选择紫色石蕊试液进行实验,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证明实验结论成立。
(反思交流)
(1)大家认为标签受损的原因可能是_____。
(2)写出步骤二的反应方程式_____。
【题目】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 20 | 30 | 50 | 60 | 80 | |
溶解度/g | K2CO3 | 110 | 114 | 121 | 126 | 139 |
KNO3 | 31.6 | 45.8 | 85.5 | 110 | 169 |
A. t℃在60℃到80℃之间,且甲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
B. t℃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C. 把60℃时的105g KNO3饱和液降温至20℃,能析出晶体78.4g
D. 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含结晶水)无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