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黄铜是铜、锌合金,它可用来制造机器、电器零件及日用品。为测定某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现取20g该样品粉碎,加入到10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测得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为119.6克。
①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
③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
【答案】0.4g 35% 19.6%
【解析】
解: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物质减少的质量为氢气质量:100g+20g-119.6g=0.4g;
②设:黄铜中锌的质量为X,稀硫酸中溶质质量为Y。
= = 解之得:X=13g;Y=19.6g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100%=35%
③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H2SO4%=×100%=19.6%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展开探究。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1、图2),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实验改进)甲同学认为误差主要是由实验装置造成的,于是改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
(1)按图2装置实验,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燃烧匙内盛放红磷的量必须_________。
(2)按图3装置实验,点燃红磷的方式不同于图1,而是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与图2装置相比,图3装置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用改进后的装置测得的氧气含量约为14%。为什么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呢?
(查阅资料)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实验探究1)乙同学利用图4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5是用该装置测得的木炭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是反应结束时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
(3)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会瞬间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 。
(4)根据图5,木炭不可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2)已知常温下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在有氯化钠、炭粉存在条件下,反应速度较快。丙同学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图6所示实验装置,8分钟后测得数据如下表:
A | 实验后的体积 | |
集气瓶内空气 | 量筒内水 | 量筒内剩余水 |
262mL | 180.0mL | 127.2mL |
(5)丙同学将铁粉、炭粉等物质不是堆在瓶底,而是撒在浸润氯化钠的滤纸条上再贴在广口瓶内侧,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到0.1%)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合适的物质和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题目】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族 | IA | 0 | ||||||
一 | 1H 1.008 | ⅡA | ⅢA | ⅣA | VA | ⅥA | ⅦA | 2He 4.003 |
二 | 3Li 6.941 | 4Be 9.012 | 5B 10.81 | 6C 12.01 | 7N 14.01 | 8O 16.00 | 9F 19.00 | 10Ne 20.18 |
三 | 11Na 22.99 | 12Mg 24.31 | 13Al 26.98 | 14Si 28.09 | 15P 30.97 | 16S 32.06 | 17Cl 35.45 | 18Ar 39.95 |
(1)12号元素的元素符号为_____;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_____(填稳定或活泼)。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科学家宣布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填字母)
A 质子数不同 B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4)氧、氯、硫、磷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_____电子(填“得”或“失”),钠、铝、钾、钙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_____电子(填“得”或“失”)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