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科学探究)
很多同学都喜欢既别致又实用的“树叶书签”,实验小组尝试制作了书签,并对该制作过程及所用试剂进行了研究。
Ⅰ.制作“树叶书签”
小组同学首先选取了大小适当的树叶,洗净后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剩余清晰的叶脉,取出,冲洗,将叶片压平,最后系上各色丝带,漂亮的“叶脉书签”便做好了。
(1)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煮沸树叶,指出其中的一处错误:_____。
Ⅱ.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
(实验1)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NaOH溶液浓度 | 1% | 5% | 10% |
叶片变化 | 留有很多叶肉 | 留有较多叶肉 | 残留很少叶肉 |
(实验2)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洗干净的树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煮沸,随着时间的变化,叶片变化如下表。
时间 叶片变化 温度 | 5min | 15min | 20min |
60℃ | 无明显变化 | 留有较多叶肉 | 留有少量叶肉 |
80℃ | 留有较多叶肉 | 留有少量叶肉 | 残留很少叶肉 |
100℃ | 留有较多叶肉 | 残留很少叶肉 |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 |
(2)实验小组同学选择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原因是_____。
(3)通过实验2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加热的温度和时间是_____(写一种即可)。
Ⅲ.小组同学发现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白色固体出现,这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吗?同学们展开了下面的探究:
(4)氢氧化钠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Ⅰ:打开瓶塞,取出少量溶液,并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若未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没有变质。
方案Ⅱ:打开瓶塞,取出少量溶液,并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若未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溶液没有变质。
(5)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_____,理由是_____。
(6)同学们利用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检验出该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已变质,提出使用或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注意事项: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酒精灯内的酒精过满 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后残留很少叶肉,便于操作 80℃煮20 min(或100℃煮15 min) CO2+2NaOH=Na2CO3+H2O 方案Ⅰ 滴入少量稀盐酸时,稀盐酸会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而无法看到现象 密封保存(或随用随配等)
【解析】
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不宜盛放超过的酒精,避免溢出导致失火,;实验1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制作叶脉书签必须叶片上残留叶肉很少;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由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的缘故。
(1)使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液体时,酒精灯内不宜盛放超过的酒精,避免溢出导致失火;故填:酒精灯内的酒精过满
(2)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使用煮沸后残留很少叶肉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好;故填: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后残留很少叶肉,便于操作
(3)为了使叶肉被除去且不使叶片弯曲,应选择80℃煮20 min或100℃煮15 min;故填:80℃煮20 min(或100℃煮15 min)
(4)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填:CO2+2NaOH=Na2CO3+H2O
(5)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若只加入少量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法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也就不能确定溶液是否变质了故填:方案Ⅰ;滴入少量稀盐酸时,稀盐酸会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而无法看到现象
(6)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应注意密封保存或随用随配;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应避免接触皮肤。故填:密封保存(或随用随配等)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B.将铁钉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 C.向一定量的大理石(杂质不参加反应)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D.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铁粉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