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要求在学校普及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相关知识。某化学活动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此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

I.活动探究:

1)学会识图分拣垃圾:下列垃圾应投入带有如图图标的垃圾箱内的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


A 塑料瓶

B 果皮

C 碎瓷片

2)学会检验有害气体:含氯塑料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等气体。若要检验焚烧后的气体中有氯化氢,可将其通入_____________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

3)在农村,人们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池中发酵可获得沼气,用作燃料,其中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II.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回收处理废旧电池中的镉?

[查阅资料]

1)废旧电池中含有镉、汞等元素,这些元素会危害人类健康。

2)镉(Cd)从溶液中析出时呈海绵状固体。在化合物中通常表现为+2价。

3)碳酸镉(CdCO3)、氢氧化镉Cd(OH)2都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设计实验]先将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以制得硫酸镉(CdSO4)溶液,用于以下实验。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与金属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Zn粉,充分反应

_______

Zn可以置换出Cd

与碱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及应

产生白色沉淀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

与盐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溶,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可用该试剂除去CdSO4

【答案】A 硝酸银 (或AgNO3 CH4 金属表面有海绵状固体析出 碳酸钠 (或Na2CO3

【解析】

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锌和硫酸镉反应生成镉和硫酸锌,氢氧化钠和硫酸镉反应生成氢氧化镉和硫酸钠。

1)图标的垃圾箱是可回收垃圾,果皮和碎瓷片无回收利用价值,塑料瓶可回收再利用,故选A

2)若要检验焚烧后的气体中有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故可将其通入硝酸银(或AgNO3)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

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化学式为CH4

[设计实验]先将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以制得硫酸镉(CdSO4)溶液,锌能置换出镉,反应现象为金属表面有海绵状固体析出;氢氧化钠和硫酸镉反应生成氢氧化镉和硫酸钠;加入可溶性碳酸盐生成碳酸镉除去硫酸镉,故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与金属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Zn粉,充分反应

金属表面有海绵状固体析出

Zn可以置换出Cd

与碱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及应

产生白色沉淀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与盐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 (或Na2CO3)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可用该试剂除去CdSO4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FeSO47H2O)古称绛矾,《新修本草》记载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窑未见风者。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课外小组的同学对其变色产生兴趣,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ⅰ.含有Fe3+的盐溶液遇KSCN溶液会变红。

ⅱ.保存FeSO4溶液时要加入稀硫酸和铁钉,置于阴凉处。

(进行实验)

实验1:分别取等量10% FeSO4溶液进行下列三组实验

序号

操作




实验现象

溶液逐渐变为黄色

更长时间后溶液变为黄色

溶液颜色不变

实验2:分别取等量10% FeSO4溶液进行下列四组实验

编号

A

B

C

D

实验

内容





现象

30min

变黄

不变色

变黄

不变色

2h

黄色加深

不变色;滴加KSCN溶液,略显红色

黄色加深

不变色;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

实验3:如图所示,取10%Fe2SO43溶液20mL于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铁粉,搅拌,观察到铁粉减少,溶液变为浅绿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的探究了__________个问题。其问题之一是_____________

2)探究2B实验中,FeSO4溶液变质的反应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FeSO4+ 2H2SO4+ O2=2Fe2(SO4)3+_______

3)实验3探究铁钉在抑制硫酸亚铁变质中所起的作用,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

4)从实验结果看,单纯向FeSO4溶液中放入铁钉,________(填“能”或“不能”)抑制FeSO4变质。

5)向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能抑制其变质,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