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向一定量的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5.6 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固体14 g。向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银 B.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

C. 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银7.6g D. 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铜6.4g

【答案】A

【解析】向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不含有铁,假设5.6g铁粉只与硝酸银反应,则设增加固体的质量为x

Fe+2AgNO3=Fe(NO32+2Ag 固体增加量

56 160

5.6g x

=解得x=16g,而最终得到的固体只有14g,故铁与硝酸铜也发生了反应,故硝酸银反应完了,故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银,故A正确;经分析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铜,故B错误;若固体中含有银7.6g,则含有铜的质量为6.4g,生成6.4g的铜需要5.6g的铁,而总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6g,故C错误;经上分析滤出的固体中不可能含有6.4g的铜,故D错误。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8)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使用现象

对比结论

.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