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A.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错误;
B. 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氧化镁,,错误;
C.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错误;
D.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正确。
故选D。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下表是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
溶解度/g | Ca(OH)2 | 0.19 | 0.17 | 0.14 | 0.12 | 0.09 | 0.08 |
NaOH | 31 | 91 | 111 | 129 | 313 | 336 |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填A或B)。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⑥加入生石灰。其中措施正确的是_____。
A ②④⑥ B ③④ C ①③⑤⑥ D ①②⑤⑥
(3)20℃时,191g饱和NaOH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20℃,可析出NaOH晶体的质量为_____。
(4)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_____甲(填“>”、“<”或“=”)。
(5)现有60℃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_____。
【题目】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
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丙三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将表格填完整).
甲 组 | 乙 组 | 丙组 | |
实验方案 | | ||
实验现象 | 有气泡产生, 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 ___________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
结论 | 猜想1正确 | 猜想2正确 | 猜想2正确 |
(反思评价)通过分析,甲组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____,乙组实验时需将铁钉用砂纸打磨,原因_____,丙组实验中锥形瓶内装少量细沙,原因_____。某同学做丙组实验时,忘了在玻璃管上套一个小气球,后来发现反应前后天平的指针没有发生偏转,原因是____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请指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___
【题目】已知 KNO3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溶解度/g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A.在 10℃-7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KNO3的溶解度增大
B.20℃时,向 100 g 水中加入 35 g KNO3,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 131.6 g
C.将 70℃时不饱和的 KNO3溶液降低温度,有可能转化为饱和溶液
D.50℃时,饱和 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