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对此进行探究(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_____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2)小慧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下实验。
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_____溶液,测得溶液pH=7。
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发现溶液变为_____色。
但小亮认为实验②不能说明CO2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他重新改进了实验。
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
由以上实验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影响不大,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和猜想三不成立。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_____。
(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pH为X,同时测得
(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的pH为Y,若X_____Y(填“>”“=”或“<”),则她的猜想成立。
【答案】酸氯化钙或CaCl2 ;红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物的浓度大小>
【解析】
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酸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小慧的实验: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氯化钙溶液,测得溶液pH=7;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所加盐酸是否足量;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剩余清液反应继续进行,盐酸浓度变小,酸性变弱,pH变大,即X>Y,则她的猜想成立。
(1)酸性物质的pH范围为0~7,故该溶液为酸性;
(2)①考虑生成物对反应的酸碱度的影响,则应该配制生成物的溶液,即氯化钙溶液;
②石蕊溶液遇到酸性物质变成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成蓝色,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会生成碳酸溶液,碳酸为酸性,故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探究二】加入少量酸后,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得出结论】
由实验一的结论可知,反应后的溶液中仍有盐酸,但是不与剩余固体中的碳酸钙反应,向容器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后,盐酸浓度增大,反应进行,可以判断反应物的浓度是影响反应进行的重要因素;
【反思交流】
所得清液取出部分仍然含有低浓度的盐酸,而剩下部分中盐酸继续反应,浓度减小,溶液pH增大,故X>Y。
【题目】下表给出了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推断: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
溶解度/g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碳酸钠 | 12.2 | 21.8 | 39.7 | 49.6 |
(1)20℃时,将100g水加入30g碳酸钠中,充分搅拌后得到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40℃时,将50g水加入30g氯化钠中,充分揽拌后所得溶液质量为__g。
(3)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__℃之间应出现交点。
(4)氯化钠固体混有少量碳酸钠时,提纯氯化钠可用__方法。
【题目】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它有毒、有咸味,外形与食盐相似。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食盐水溶液呈中性。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来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并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 | _____ | 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