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B、E组合制氧气,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应从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氧气_______。
(3)实验室通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混合,在常温下通过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得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组合可以选用______。
(4)可以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也可以用上图所示装置(固定仪器省略)来做发生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实验时,应该将块状石灰石放在仪器________中(填字母“a”或者“b”)。
【答案】分液漏斗 集气瓶 2H2O2 2H2O + O2↑ 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B C 关闭旋塞,往漏斗中加水,如果两边能形成稳定的液面高度差,说明气密性良好 (或者先加水,然后关闭旋塞,上下移动漏斗,两边出现液面高度差。回答合理即可) b
【解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正确时刻是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硫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4)根据检验装置气密性利用装置内外的压强差进行分析。
(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①是分液漏斗,②是集气瓶;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正确时刻是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3)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硫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组合可以选用BC;
(4)检验装置气密性利用装置内外的压强差,所以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旋塞,往漏斗中加水,如果两边能形成稳定的液面高度差,说明气密性良好,实验时,应该将块状石灰石放在仪器b中。
【题目】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上述实验中,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__(填实验序号),其原因是______。
【题目】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空:
3 Li 锂 | 4 Be 铍 | 5 B 硼 | ① | 7 N 氮 | ② | 9 F 氟 | 10 Ne 氖 |
11 Na 镁 | 12 Mg 镁 | ③ | 14 Si 硅 | ④ | 16 S 硫 | 17 Cl 氯 | 18 Ar 氩 |
(1)②号位置代表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
(2)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磷元素在上述周期表的位置为______;
(3)12号元素与17号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4)在元素周期表同一行中,元素的分布有什么特点_______。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手持技术(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实时测量技术)测量模拟建筑火灾现场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变化.验证建筑火灾逃生策略的合理性。
如图l所示,在圆简形透明塑料实验容器中底部3个点(K1、K2、K3)分别放置甲、乙、丙3根高低不同的蜡烛:如图2所示,在3根烛芯一定距离都依次放置氧气传感器(a1、a2、a3)、温度传感器(b1、b2、b3) 和二氧化碳传感器(c1、c2、c3)。点燃蜡烛后,盖上实验容器顶盖后,采集3根蜡烛火焰附近相关数据。
(1)实验获取 3 根蜡烛熄灭的时间如表 1 所示,并提取每根蜡烛在这三个时间火焰附近的含氧量如表2所示。
表1 3根蜡烛熄灭的时间
蜡烛 | 甲 | 乙 | 丙 |
熄灭时间/s | 106 | 164 | 199 |
表2熄灭时不同高度所测的含氧量%
熄灭时间/s | 低处(a3) | 中处(a2) | 高处(a1) |
106 | 19.8 | 19.1 | 18.5 |
164 | 18.9 | 17.7 | x |
199 | 18.6 | 17.1 | 16.5 |
①三支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
②表 2 中,x 可能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17.9 B.17.2 C.16.1
③蜡烛熄灭时,含氧量均不为零。请据此对燃烧条件的表述做进一步的细化:___________。
④纵看表 2 数据,___________(填“低”“中”或“高”)处氧气含量下降最慢。
(2)实验获取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依次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由此可知,点燃蜡烛后二氧化碳浓度由低处到高处逐渐变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3)从以上分析,建筑火灾时,人员应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逃生,依据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