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I. 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Cu 不活泼,通常情况下不与稀硫酸反应,但向 Cu 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滴入 H2O2 后,溶液很快变蓝色,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2)将硫酸铜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会析出 Cu2OH2CO3 绿色固体,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火法炼铜的原理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_

A Cu2S 只做还原剂

B O2 发生氧化反应

C S 元素被氧化

D 2 mol O2参加反应时,共转移了 10 mol 电子

II 有一种固体混合物质 M,其中只可能含有 Na2CO3NaNO3Na2SO4CuCl2 BaCl2 中的一种或几种。请根据以下实验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① 取少量 M 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过滤。

操作② 向滤出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此时所得溶液仍为无色。

1M 中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2)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________

3)向操作①后所得的无色溶液中滴加溶液 AgNO3溶液,一定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 C NaNO3

【解析】

1)含铜离子的溶液为蓝色,Cu不活泼,通常情况下不与稀硫酸反应,但向Cu 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滴入H2O2后,溶液很快变蓝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硫酸铜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会析出 Cu2OH2CO3 绿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 Cu2S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生成物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0,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所以Cu2S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此选项错误;B 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气发生还原反应,此选项错误;C 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此选项正确;D 2 mol O2参加反应时,共转移了8 mol 电子,此选项错误。故选C

II 1)取少量 M 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由于含有铜离子的溶液为蓝色,碳酸铜是蓝色沉淀,故M 中无CuCl2。向滤出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此时所得溶液仍为无色。碳酸钡沉淀溶于稀硝酸,而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M 中一定含有Na2CO3BaCl2,无Na2SO4,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物质是NaNO3。(2)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由于M 中含有BaCl2Na2CO3,发生了化学反应:BaCl2+Na2CO3=BaCO3↓+2NaCl,所以向操作①后所得的无色溶液中滴加溶液 AgNO3溶液,一定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近年来,我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垃圾分类回收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某市街道垃圾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标识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②某品牌饮料的空易拉罐应收入_______________( “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筒中。

③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将甲、乙、两三种金属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甲、丙表面有气泡产生。乙无明显现象;若将甲放入丙的硫酸盐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的表面有丙析出。由此推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顾序是_______________

3)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入到Al(NO3)3 Cu(NO3)2AgNO3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 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

B 若滤渣中含有银、铜、铁,则滤液中一定含有A13+Fe3+ NO3-

C 若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渣中一定含银、铜、铝

D 若滤渣中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溶液中一定有A13+Fe3+Cu2+,可能有Ag+

4)用一氧化碳治炼2000t含杂质3%的生铁。需要含四氧化三铁90%的磁铁矿的质量是__________t结果精确到 0.1

5)某金属粉末可能由镁、锌、铁、铝、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g,向其中加入100g 一定溶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g 氢气,得到无色溶液,固体无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填序号)

A 样品中一定含有镁

B 样品中一定不含有银,可能含有镁

C 所得溶液中溶质总质量为12g

D 加入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