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CaC2)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猜想一:CaO;猜想二:____________;猜想三:Ca(OH)2,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经交流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观察到____________,证明猜想二不成立。
(2)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到水中,取上层清液,_________________,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猜想三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白色固体是Ca(OH)2。
【答案】 CaCO3 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其他合理答案参照给分)。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气泡产生 滴加碳酸钠溶液(其他合理答案参照给分) 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盐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做出猜想: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CaC2)与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反应产生的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钙(CaCO3),氢氧化钙[Ca(OH)2];
交流反思: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猜想一不成立;
进行实验:(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证明猜想二不成立;
(2)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到水中,取上层清液,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猜想三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题目】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查阅资料)NaCl 溶液显中性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HCl
请你写出一种可能的猜想: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实验小组分组分别进行了以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 __________________ | 溶液中含有HCl |
(2)加入少量CuO粉末 | 粉末溶解,溶液变蓝 | 溶液中含有HCl |
(3)滴加Na2CO3溶液 | __________________ | 溶液中含有HCl |
请写出实验操作(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
【题目】(一)19世纪末,科学家瑞利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制得氮气,并测得其密度,从而导致了科学史上的某项重大发现。请你参与氮气的科学发现过程。
方法Ⅰ:利用空气分离出氮气
实验步骤 | 解释或结论 |
(1)将清新洁净的空气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 通过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通过浓硫酸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 |
(2)将气体通过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提示:反应不能生成新的气体)。 | 请写出能用于除去氧气的物质名称:__________。 |
(3)收集剩余气体,并测定该气体的密度。 | 密度:1.257 2 g˙L-1 |
方法Ⅱ:用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NH4Cl)反应制取氮气,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钠和一种常见的液态物质。测得由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 8 g˙L-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讨论:瑞利教授经过多次严密的实验,发现方法Ⅱ测得的氮气密度均小于方法Ⅰ,试分析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可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根据下表数据判断.
物质 | H2 | N2 | O2 | NH3 |
沸点/℃ | 252.8 | 195.8 | 183.0 | 33.35 |
工业上制取氧气,控制温度在195.8℃<T<__℃时,可以将液态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