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目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_____;
(2)自净水器中常加入_____,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3)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生活中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
(4)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_____(写出一点即可)。
(5)实验室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组成。该实验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填化学式)。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_____组成的。
【答案】过滤 活性炭 煮沸 玻璃棒 引流 滤纸破损等 H2 氢元素和氧元素
【解析】
(1)过滤能将固、液分离,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过滤;
(2)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自净水器中常加入活性炭,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3)天然水煮沸时,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水的硬度降低。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生活中可采用的方法是煮沸;
(4)由过滤的操作可知,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滤纸破损(液体直接从破损处流下)、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液体从漏斗与滤纸之间流下)等;
(5)水通电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化学式为:H2;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两位同学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在标有“单质”的药柜中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黑色粉末A,在标有“氧化物”的药柜中发现另一瓶失去标签的黑色粉末B。
[提出问题]这两瓶黑色粉末A和B分别是什么物质?
[猜想]甲同学: A是铁粉,B是二氧化锰。
乙同学: A是碳粉,B是氧化铜。
[查阅资料]碳粉和二氧化锰均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而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A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 黑色粉末不溶解,没有气体产生 | A粉末一定不是_______________ |
②取少量B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粉末是氧化铜 |
[反思与拓展]
①将这两种黑色粉末混合加热(如图),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B中反应的化学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束时,撤导管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同学的猜想正确。
【题目】溶解度是我们初中化学常见的概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I.下表是NaC1、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
溶解度/g | NaCl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KNO3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1)要比较NaC1、KN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KNO3溶液中获取其晶体适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时,各取NaC1、KNO3固体3.5g加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态的是___溶液。
(4)若将上述数据在坐标中绘制成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_____)
A 0°C~20°C
B 20°C ~40°C
C 40°C ~60°C
D 60°C ~80°C
II.将质量为30g的B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物质的质量随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过程中不考虑水分蒸发,回答问题:
(5)固体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
(6) t1℃时,B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