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A~D是初中化学中的四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上述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且正确的是 (填字母).请选择一个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或不正确的实验进行改进(或改正).你选择的实验序号为 ,改进(或改正)的具体措施 .
(2)B实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 ; ② ; ③ .
(3)A实验中检验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C实验中探究的三个燃烧条件分别是: 、 、 .
D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 .
(1)上述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且正确的是
(2)B实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3)A实验中检验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C实验中探究的三个燃烧条件分别是:
D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
分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装置的气密性、红磷的量、打开弹簧夹的时间都能够影响实验的成败.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设计对比试验,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装置的气密性、红磷的量、打开弹簧夹的时间都能够影响实验的成败.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设计对比试验,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1)A中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不正确,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实验能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中只能够证明物质燃烧需要两个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还应该在薄铜片上加一小匙红磷作对比实验,通过观察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D实验能够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填:BD;A或C;改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在薄铜片上加一小匙红磷作对比实验.
(2)B实验中,当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时,能够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即20%;
装置不漏气、红磷量充足、实验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果装置漏气、红磷不足、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到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故填:20%;装置不漏气;红磷量充足;实验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集满.
C实验中探究的三个燃烧条件分别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对比;
实验过程中,①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而③增大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②中,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①中时,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集满;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对比.
B实验能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中只能够证明物质燃烧需要两个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还应该在薄铜片上加一小匙红磷作对比实验,通过观察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D实验能够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填:BD;A或C;改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在薄铜片上加一小匙红磷作对比实验.
(2)B实验中,当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时,能够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即20%;
装置不漏气、红磷量充足、实验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果装置漏气、红磷不足、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到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故填:20%;装置不漏气;红磷量充足;实验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集满.
C实验中探究的三个燃烧条件分别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对比;
实验过程中,①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而③增大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②中,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①中时,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集满;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对比.
点评:科学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得出正确结论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