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B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C实验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答案】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缓冲气压,防止胶塞冲出 较多固体
【解析】
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有毒,污染空气,故A实验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B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防止胶塞冲出。
(3)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C实验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Ⅰ. 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氧化铜参与反应产生氧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天平称量0.2g氧化铜,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1)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 步骤⑥结果 | 步骤⑦现象 | 结论 |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称量氧化铜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猜想Ⅰ、Ⅱ不成立: 猜想Ⅲ成立。 |
(2)步骤⑦的目的是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某些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生成绿色的铜锈(又称铜绿),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推测,铜生锈可能与CO2、H2O和O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并打磨光亮。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实验 | |||||
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铜丝表面有绿色物质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使用“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_____。
(2)得出“铜生锈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填编号)。
(3)对比实验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
(4)为验证猜想,请在下图中将实验⑤补充完整。__________
(5)结合上述实验,你对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_____。
【题目】世界上每年因锈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高达产量的20%-40%,某实验小组对铁的燃烧和锈蚀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铁丝燃烧)
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系上一火柴杆一根粗铜丝,另一端系一根火柴杆。点燃火柴杆,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Ⅰ和Ⅱ中的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
(1)集气瓶中装少量水的作用_____。
(2)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更剧烈的原因是_____。
(3)Ⅲ中铁丝没有燃烧是因为_____。
(探究二:铁粉锈蚀的条件)
如图所示,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观察到量筒内的水沿着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容积为146 ml)。当温度恢复到室温,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广口瓶内氧气含量几乎为零),记录量筒内的起始和最终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序号 | 样品 | 量筒起始读数/mL | 量筒最后读数/mL | 所需时间/min |
① | 1.0g铁粉、0.2g碳粉和10滴水 | 100 | 72 | 约120 |
② | 1.0g铁粉、0.2g碳粉、10滴水和少量氯化钠 | 100 | 72 | 约70 |
③ | / | / | / |
(4)铁锈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5)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_(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过程。
(6)实验开始后广口瓶温度升高,说明铁锈蚀是____(填“吸热”或“放热”)的过程。
(7)实验①和实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实验③表格的空白处样品的组成是___。
(8)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试分析实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