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A~H是九年级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是常见的酸,B为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D是常用调味品,M和G是常见碱,H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反应②、③的个别生成物已略去)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物质N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
【答案】NaCl 复分解反应 CO2+2NaOH=Na2CO3+H2O(或CO2+2KOH=K2CO3+H2O) 作干燥剂(合理即可)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常见的酸,A中含有H+;B为发酵粉的主要成分,B是NaHCO3;D是常用的调味品,D是NaCl;H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H为CaCO3。A和B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C、E分别是水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根据M和G是常见的碱,可知②和③的反应分别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钠(或碳酸钾)和水,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两个反应中的一个,又由于F+G→H+M,因此M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C为二氧化碳,E为水,N为氧化钙,F为碳酸钠(或碳酸钾),G为氢氧化钙,碳酸钠(或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
【题目】(2018云南改编)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Ⅰ.初步探究:小金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BaCl2溶液显中性。
(初步结论)(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__,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
(2)M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一定没有氯化钡。
(交流讨论)小英同学认为:无色溶液M变红色,说明溶液M中含有碱性物质,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原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若要进一步确定,需对溶液M继续进行探究。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Ⅱ.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M中有氢氧化钠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有NaOH猜想二:没有NaOH
(探究与结论)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取无色溶液M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 | ___ | 证明溶液M中有碳酸钠并被除尽 |
B.取实验A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 | ____ | 猜想一正确 |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写出上述步骤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题目】(2018石家庄28中三模)某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发现,铜绿[Cu2(OH)2CO3]受热分解后,除生成CO2和水蒸气外,试管中还有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黑色固体的组成,并验证产生的气体。
(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黑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铜粉;
猜想二:黑色固体可能是炭粉。
作出这些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物质所呈现的颜色。
(查阅资料)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_,振荡 | ______ | 猜想一正确 |
(拓展探究)若用如图装置验证两种气体生成物,应将生成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________(将A、B排序)装置。当将气体通入装置A进行验证,气流应从________(填a或b)口通入。
(实验结论)根据以上的实验活动,写出铜绿[Cu2(OH)2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交流与反思)古代铜币表面绿色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铜生锈除与空气中氧气和水有关外,还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关。为证明必须有此物质存在,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________(填装置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