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观察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一中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 实验二中高的蜡烛先熄灭,由此得到启发:从着火的高层楼房中逃生,身子应成站立姿势跑出
C. 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适宜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 由实验二得到启发: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盖上锅盖
【答案】B
【解析】
A、实验一中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正确;
B、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上面先缺氧,因此从着火的高层楼房中逃生,身子不应成站立姿势跑出,故错误;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火灾,故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盖上锅盖,隔绝氧气而灭火,故正确。
故选B。
【题目】实践活动中,化学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说明:暖宝宝的原料中有铁粉、碳粉和少量氯化钠)
实验步骤 | 主要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与解释 |
I | 按上图所示装置连接仪器。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 | ________________。 | 装置气密性良好。 |
II | 用集气瓶收集一瓶氧气,并向其中加入暖宝宝的原料。塞进橡胶塞,在分液漏斗和烧杯中分别加入水和稀盐酸,放置一段时间 | 集气瓶内无明显现象 | |
III | 打开止水夹和分液漏斗活塞,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关闭止水夹。 | 观察到部分液体变为棕红色。 | 暖宝宝原料中的部分铁被氧化 |
IV | 打开止水夹 | 稀盐酸流入集气瓶中,并有气泡产生 | 稀盐酸倒吸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 产生气泡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
【题目】Ⅰ.用氯化钠制取氯酸钾的流程如图。(常温下,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形成氯化钠溶液。)
(1)反应Ⅰ是利用电能转化_____能。
(2)反应Ⅱ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NaClO3+X=KClO3↓+NaCl,则X的化学式为____。
(3)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填名称)。
Ⅱ.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取2g氯酸钾固体10份,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加热反应,测得生成200mL氧气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 | 1:20 | 1:10 | 1:6 | 1:5 | 1:4 | 1:3 | 1:2 | 2:3 | 1:1 | 3:2 |
生成200mL氧气时间/秒 | 235 | 186 | 162 | 147 | 133 | 117 | 143 | 160 | 211 | 244 |
请回答下列问题:
(4)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
(5)分析上述数据,利用此法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最佳质量比为____。
(6)当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高于最佳比时,反应速率变低的原因是____(填序号)。
A.反应物含量过低,温度不易达到反应温度
B.催化剂与氯酸钾接触面积减小
C.二氧化锰不起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