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实验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稀盐酸、食盐水和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样,各加入一定量碳酸钠溶液 | a中有气泡产生 | a中物质是稀盐酸 |
b中无明显现象 | b中物质是食盐水 | |
c中____________________ | c中物质是澄清石灰水 |
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
把c试管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一: Na2CO3和NaOH;
猜想二: NaOH;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为证明猜想一是否正确,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一定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一种盐溶液(写溶质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 | 有白色沉淀 | 猜想一正确 |
同学们还对a试管反应后废液的酸碱性感兴趣,决定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发现a试管中的废液显酸性,从环保、经济、操作简便等方面考虑,应向废液加入(写化学式)____________后再排放。
【答案】产生白色沉淀 NaOH和Ca(OH)2 CaCl2 CaCO3
【解析】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钠不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样,各加入一定量碳酸钠溶液 | a中有气泡产生 | a中物质是稀盐酸 |
b中无明显现象 | b中物质是食盐水 | |
c中产生白色沉淀 | c中物质是澄清石灰水 |
a试管中发生反应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把c试管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氢氧化钙和生成的氢氧化钠,故猜想三是NaOH和Ca(OH)2。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一定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一种盐溶液是氯化钙溶液,化学式为CaCl2 | 有白色沉淀 | 猜想一正确 |
a试管中的废液显酸性,可能含有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从环保、经济、操作简便等方面考虑,应向废液加入适量的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后再排放。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按如下顺序摆放着7瓶不同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其中4、5号试剂瓶标签破损.
(提出问题)这两瓶试剂的成分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碱性的亚硫酸钠(Na2SO3)溶液、Na2CO3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均可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②Na2SO3+2HCl=2NaCl+SO2↑+H2O.
③CO2与SO2均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作出猜想)根据受损标签的信息,推测4、5号溶液可能分别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Na2SO3溶液或NaCl溶液中的一种.
(实施方案)各取少量4、5号溶液于试管中,分别进行下列两组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1 | 溶液均由无色变成红色 | 4、5号溶液均不可能是上述猜想中的__溶液. |
实验2 | 均产生白色沉淀 | 4、5号溶液可能分别是Na2S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的一种.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 |
(继续实验)为了进一步确定4、5号溶液的成分,同学们分别取少量4、5号溶液于试管中继续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 | 4号溶液是Na2CO3溶液 5号溶液是Na2SO3溶液. |
(实验反思)同学们经过分析认为4号溶液还可能是变质的NaOH溶液.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 | __ | 4号溶液是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 |
【题目】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浓硫酸、浓盐酸的挥发性。其中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依次装有浓硫酸、浓氨水、浓盐酸。
已知:2NH3 + H2SO4 = (NH4)2SO4;(NH4)2SO4为白色固体。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打开K1,关闭K2,缓慢拉注射器A活塞 | 甲中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 |
② | 打开K2,关闭K1,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 | 丙中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烟 |
(1)丙中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大量白烟(NH4Cl)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该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甲中无白烟,而丙中出现白烟的原因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