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收集竹子中的气体。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㈠ 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向所取的气体中加入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存在二氧化碳气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存在氧气 |
㈡ 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⑴ 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_______ 。
⑶有同学认为,上述试验中最好不用碳或硫来代替磷。若改用代用可燃物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选择可燃物时,你必须考虑到的因素有: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答案】 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燃着的木条 燃烧更剧烈 磷过量才能将集气瓶里的氧气耗尽 方案二 可燃物燃烧后最好不产生气态产物 可燃物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解析】(一)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办法一般是澄清石灰水,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当有多种气体,其中检验氧气的常用办法是燃着的木条,现象是木条燃烧更剧烈;(二)(1)根据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将瓶中氧气耗尽,故填:磷过量才能将集气瓶里的氧气耗尽;(2) 待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过程更合理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二的实验始终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保持瓶内气体在反应前不发生改变;故填:二; (3)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是:利用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所以反应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后不产生气态产物、可燃物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题目】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双氧水分解因素”的实验。以下是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因素的相关数据(常温通常指20℃;“浓度”指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序号 |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g | 温度/℃ | 二氧化锰用量/g | 氧气体积/ml | 反应所需时间/s |
① | 5 | 12 | 20 | 0.2 | 125 | 11 |
② | 30 | 12 | 20 | 0.2 | 125 | 2 |
③ | 30 | 12 | 40 | / | 125 | 148 |
④ | 30 | 12 | 90 | / | 125 | 82 |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快慢与_________有关;
(2)通过对比实验_______和________可知,化学反应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相同条件下,温度_______,反应速率越快。
(3)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最合适的条件是:温度为________℃,过氧化氢的浓度为____% ,二氧化锰_______(填“有”或“无”)。
(4)实验中除了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_。
(5)为完成本实验,收集装置可以选下图中的 __________(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