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最近,土耳其在叙利亚境内将一架打击“IS”的俄罗斯战机击落!俄罗斯为了正义,强硬反击,出动了更多的战机参与战斗。其中,苏—25是一种主要的机型。它的钛合金起落架是利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造,重量比钢起落架轻30%左右,但各项性能更好。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你认为苏-25的起落架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

A.强度大 B.密度小 C.制造成本低

(2)苏-25所用的燃料当中有一种是CH3(CH2)8CH3,该燃料燃烧的生成物为___________,化学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飞机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 (2)二氧化碳和水,0、-2、-2

(3)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苏-25的用途可知,苏-25的起落架的材料应给予强度大,密度小的性质;

(2)CH3(CH2)8CH3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它完全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氧气属单质,故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二氧化碳和水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分别为+4价和+1价,故氧元素均为-2价;

(3)该飞机飞行所需的能量是由燃烧提供的,故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在转化为机械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一种无毒无害的自然现象,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漂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雾霾同时出现,水汽、静风、逆温、凝结核等条件缺一不可。

气象因素是形成雾霾污染的外因,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SOx、NOx、O3等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内因。细颗粒物主要来自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餐饮厨房排放、工地扬尘及生物质燃烧(秫秸)。

科学分析表明,机动车尾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如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等,主要来源于汽油车和柴油车的使用。下表是同排量汽、柴油车排放量水平的比较。

排放物

PM2.5

NOx

CO2

CO

HC

汽油车排放量

1

1

1

1

1

柴油车排放量

10

3

0.75

0.5

0.5

目前有效的尾气治理方法是在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中加装催化转化器,使CO、碳氢化合物、NOx三种有害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反应,较快地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如右图所示)。

由此可见,在汽车排气系统中安装催化转化器,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治理雾霾。但治理雾霾仍将是一场持久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上看,雾和霾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雾霾天气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地区禁止使用柴油车,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的排放。

(4)在催化转化器中发生了一系列反应,写出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为了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某班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是否能发生反应,若二者可以发生反应贝Ⅱ何时恰好反应。

【设计与实验】

甲组: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向其中加几滴石蕊溶液,再向其中倾倒稀硫酸,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乙组: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向其中加几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硫酸,并且边滴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有些同学认为:甲组实验在操作上存在问题,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

有些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实验不仅仅操作存在问题,在试剂的选择上也有不足,用“石蕊"溶液可以达到判断二者是否能发生反应的目的,但无法准确判断二者何时恰好反应,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同学们认为还是乙组的实验同时达到了上述两个目的。

【表达与交流】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乙组整个实验过程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与实验】通过上述讨论交流同学们感觉意犹未尽,于是老师给了相关资料(即:酸和盐、碱和盐的反应关系及条件)并提出要求:“要用盐溶液,对上述结论加以证明”,按照老师的要求甲组同学又重新设计并进行了一个实验,过程如下图。

【现象与结论】同学们在B中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则B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讨论与交流】同学们和老师探讨以后认为,该实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但还需知道一系列相关的数据。实验要求过高,比较复杂!

【结论与总结】结合上述三个探究过程的比对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你认为在判断两种物质能否反应并且要清楚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在设计和进行实验时,应注意和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才既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又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