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同学们为了研究氧化铁能否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起催化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资料】①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②氯酸钾和氯化钾均能溶于水。
【实验一】氧化铁能否在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加快反应速率。
实验编号
KClO3/g
氧化物
产生气体的体积(mL)
耗时(s)
1
0.6
 
67
1800
2
0.6
0.2g二氧化锰
67
36.5
3
0.6
     g 氧化铁 
67
89.5
 
(1)实验3中氧化铁的质量为                
(2)以上实验采用了              的实验方法。
(3)实验一得到的结论是                     
【实验二】为证明氧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同学们又完成了以下的实验:
Ⅰ.在实验3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得到红色固体,洗涤干燥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质量为0.2g。
Ⅱ.将一定量的CO通入滤出的固体,按下图进行实验:

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如下:
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A
红色固体全部变黑
生成了铁
B
石灰水变浑浊
产生二氧化碳
 
(4)写出A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氧化铁能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中起催化剂。
【实验反思】乙同学查阅资料发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剩余固体可能由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铁粉和未反应的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了研究剩余固体的成分,丙同学查阅了以下资料:
 
铁粉
氧化亚铁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颜色
黑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磁性




与CO反应
不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与稀盐酸反应
反应
生成氯化亚铁和水
生成氯化铁和水
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铁和水
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5)丙同学认为剩余固体中一定没有氧化铁,原因是____________。
(6)测定剩余固体的组成。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
用磁铁吸引剩余固体
_____________
剩余固体中没有氧化亚铁。
2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剩余固体中只有铁粉。
 
(1)0.2 (2)对比 (3)氧化铁能在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加快反应速率
(答“氧化铁能做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不得分(4)3CO + Fe2O32Fe + 3CO2
(5)氧化铁固体是红色,而所得固体都是黑色   ①黑色固体全部被吸引
②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硫酸铜溶液 ③黑色固体全部变成红色(其他方案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1)在对比实验中变量只有催化剂,故氧化铁的质量为0.2g,(2)以上实验采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3)因为实验目的是探究氧化铁能否在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加快反应速率,由实验可知氧化铁能在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加快反应速率;(4)实验现象是红色固体全部变黑,实验结论是生成了铁,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3CO + Fe2O32Fe + 3CO2 (5)因为氧化铁固体是红色,而所得固体都是黑色,所以剩余固体中一定没有氧化铁;①因为实验结论是剩余固体中没有氧化亚铁且氧化亚铁磁铁不能吸引,故实验现象为黑色固体全部被吸引;②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硫酸铜溶液 ③黑色固体全部变成红色(其他方案合理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淡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浩瀚的海洋里获取淡水,对解决淡水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某小组针对这一现状提出问题,并在实验室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实验用品】酒精灯、试管、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铁架台、烧杯、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实验过程】
①按如图所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大试管中加入5 mL~10 mL海水,塞好橡皮塞,用酒精灯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小试管内收集到很少液体,试管口有大量白雾。
该小组同学建议对该装置进行改进,你认为改进的措施为:                                   
③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现象为:                                          
【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交流】
①对海水淡化后剩余资源,请提出一种合理利用的措施:                                     
②“蒸馏法淡化海水”的思路是想办法将水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请列举一种与上述原理相同的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分类是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学习完二氧
化碳的性质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钙的组成相似,设计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钾发生反应。
(1)实验准备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2)实验过程
【方案一】同学们取少量氢氧化钾溶液于试管中,向该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无明显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钾发生反应。有的同学提出该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利用下面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A           B
分别取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钙溶液放入A、B中,
① 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B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
② 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B中溶液变浑浊。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同学们依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同学
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
③ 同学们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50 mL上述溶液放入A、B中,     
关闭K,通入约500 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
(3)实验反思
通过上述实验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      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某化学兴趣小组回收利用废旧干电池。
实验1 回收填料中的二氧化锰和氯化铵

查阅资料:废旧干电池填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炭粉、氯化铵和氯化锌等,其中氯化铵、氯化锌可溶于水。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回收物质的流程如图1所示。
(1)操作1和操作2的名称都是______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
(2)灼烧滤渣l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利用外壳回收物锌制取氢气及相关探究
(3)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己知氢气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提供装置如图2。
①应选择:发生装置为____(填编号),排空气法收集装置为____(填编号)。
②若用排水法收集并测定气体的体积,气体从装置B导管口接____(填“a”或“b”) 进;选用仪器F测量排出水的体积,仪器F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影响锌与稀硫酸反应快慢的因素。反应过程中,用前10min内收集的氢气体积比较反应的快慢。控制其他条件相同,进行下表四组实验,获得数据如下表。
验实号编
试 剂
前 10min 内产生的氢气体积(mL)
不同纯度的锌
不同体积和浓度的稀硫酸
 
a
纯锌
30mL 30%
564.3
b
含杂质的锌
30mL 30%
634.7
c
纯锌
30mL 20%
449.3
d
纯锌
40mL 30%
602.8
 
①比较实验a和实验b,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                  __。
②为了研究硫酸浓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需比较实验___ _和实验____(填编号).
③控制其他条件相同,需控制的条件是__               __(列举一种条件即可)。
实验室有一瓶敞放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想探究这瓶固体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
碳酸钠水溶液显酸性,氯化钠、氯化钙水溶液显中性.
请你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猜想】
猜想1: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
猜想2:这瓶固体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猜想3: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和                的混合物(填化学式);
【实验与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甲同学认为这瓶固体含有NaOH,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2)向(1)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后静置,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同学们认为猜想     是正确的.
【问题讨论】
(1)丙同学认为实验时也可以先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然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你认为丙同学的说法(填“正确”或“不正确”)        
(2)丁同学认为CaCl2溶液也可以改为Ca(OH)2溶液,你认为丁同学的说法(填“正确”或“不正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