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4、下图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探究酸、碱溶液使酚酞溶液变色的实验.

通过实验能获得的结论是
(1)
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改变颜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将所有废液倒入一只空的废液缸中,发现废液混合后得到的是无色液体,这一现象引起了该实验小组同学的注意,为了解以上三种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他们决定取废液缸中的无色液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不考虑酚酞)?
(2)猜想与假设:大家讨论后,甲认为:废液缸中无色液体的溶质可能是NaCl、CaCl2、HCl:乙同学认为也可能是
NaCl、CaCl2
,他这样猜想的理由是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分别生成可溶于水的NaCl、CaCl2

查阅资料:氯化钙和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
制定计划:甲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取废液缸中液体样品,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振荡;
现  象:产生白色沉淀
结  论:无色液体的溶质是NaCl、CaCl2、HCl
(3)交流评价:请你评价甲同学由实验现象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并泌明理由.
正确或错误 理由
甲同学
(4)拓展应用:若经过实验证明乙的猜想是对的,清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乙的猜想.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不变色,则可证明乙的猜想正确
分析:(1)酸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改变颜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2)根据“酸与碱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与水”分析.
(3)NaCl、CaCl2、HCl均能电离出氯离子,均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4)乙的猜想是无盐酸存在,因NaCl、CaCl2显中性,故滴加石蕊后不变色即为没有盐酸存在.
解答:解:(1)酸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改变颜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所以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改变颜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这也是反应出现的现象.故答案为: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改变颜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2)酸与碱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与水,所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均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与氯化钠.故答案为:NaCl、CaCl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分别生成可溶于水的NaCl、CaCl2
(3)NaCl、CaCl2、HCl均能电离出氯离子,均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故答案为:
  正确或错误 理由
甲同学 错误 NaCl、CaCl2、HCl均能电离出氯离子,均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无法检验氯离子是否来源于盐酸.

(4)乙的猜想是无盐酸存在,因NaCl、CaCl2显中性,故滴加石蕊后不变色即为没有盐酸存在,变红既有盐酸.
故答案为: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不变色,则可证明乙的猜想正确
点评:此题是对酸碱盐之间反应的考查,利用复分解反应结合指示剂与酸碱的反应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一题一题找答案解析太慢了
下载作业精灵直接查看整书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7、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黄色固体.某次科技活动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右图烧杯中,缓慢倒人CO2后发现处于下位的蜡烛先熄灭,上位的后熄灭,同时又惊奇的发现棉花燃烧起来.
I.实验过程中“下位的蜡烛先熄灭,上位的后熄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Ⅱ.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小组同学联想起物质燃烧的相关知识,推理出棉花要燃烧,除了我们已知“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满足的条件为
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燃烧提供上述条件的呢?
查阅资料:2Na2O2+2CO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设计实验:经过讨论后,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1)按上图装配好装置,并检查其气密性;
(2)将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中;
(3)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锥形瓶内,并固定活塞位置;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4)一段时间后,在a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C中干燥管中没有出现蓝色
(2)a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3)D处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分析
(1)B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水蒸气
;为什么要有此装置
防止水与Na2O2反应

(2)C装置的作用是
检验水是否除尽

(3)D装置的烧杯内水温升高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放热

实验结论:“小木条复燃”说明了Na2O2和CO2反应产生了氧气并放出热量;满足了棉花燃烧的条件,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可用(C6Hl0O5n.来表示,试写出纤维素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6H10O5n+6nO2点燃6nCO2+5nH2O
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某兴趣小组对其进行下列研究.
【查阅资料】
(1)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为Na、N2
(2)将生成的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得NaNH2,再将NaNH2与N2O反应可生成NaN3、NaOH和气体X,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NH2+N2O=NaN3+NaOH+X.则为
NH3
NH3
,实验室检验该气体使用的试纸是湿润
红色石蕊试纸
红色石蕊试纸
.根据制备反应,工业级NaN3中会含有Na2CO3.试分析工业级NaN3中含有Na2CO3的可能原因
生成NaN2的同时有NaOH生成,NaOH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Na2CO3
生成NaN2的同时有NaOH生成,NaOH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Na2CO3

【Na2CO3质量分数测定】
为进一步测定NaN3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如下图装置(已知H2SO4溶液与NaN3,反应不生成气体).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装置,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a g;
③准确称得叠氮化钠(NaN3)样品的质量W g放入装置B的广口瓶中;
④打开装置B的分液漏斗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再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b g.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可以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试回答:(1)第⑤步缓缓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将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赶往D中
将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赶往D中
,装置A中试剂X最适宜选用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写出B中生成气体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大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3)E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