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用A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时,a管产生的气体是______,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2)用B图所示改进装置进行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实验过程中测得氧气含量偏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C图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利用D图进行实验,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氢气(或H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装置密闭,使测定结果更准确(装置密闭,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弹簧夹未夹紧或伸入红磷的速度过慢 下端的蜡烛先熄灭,上端的蜡烛后熄灭 CH4+2O2CO2+2H2O
【解析】
(1)水通电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用A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时,a管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用B图所示改进装置进行实验的优点是装置密闭,使测定结果更准确(装置密闭,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若在实验过程中测得氧气含量偏大,可能的原因是弹簧夹未夹紧或伸入红磷的速度过慢,导致部分空气逸出;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利用C图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下端的蜡烛先熄灭,上端的蜡烛后熄灭;
(4)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九年级化学课本上有一道习题: “热水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对水垢的来源、成分等开展进一步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实验探究一区别软水和硬水:小组同学分别取等体积的雨水和日常用水,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_____,振荡,判断该地区日常用水属于硬水的现象是_____。
实验探究二 硬水为什么会产生水垢?
[查阅资料]
(1)自然界的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的侵蚀下,会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硬水中含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的Ca2+、Mg2+、HCO3-离子。加热后形成难溶物积聚在容器底部,形成水垢。
(2)加热碳酸氢镁会分解生成碳酸镁,但是长时间煮沸,碳酸镁会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更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镁。
[猜想与假设j
水垢中可能含有CaCO3、 Mg(OH)2, 还可能含有_____(填化学式)。
[实验验证]取水垢研成粉末,各取少量于下面的A、C、D三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 方法 | 现象 | 初步结论 |
1 | _____ | 水垢中含有碳酸盐 | |
2 | C试管无现象,D试管液体变红,冷却后又褪为无色 | 水垢中含有_____ |
写出A试管发生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
附加:(1)将水垢溶解在100g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达到饱和,利用传感器测定出溶液中的某几种离子的浓度(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数目)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
推测表示曲线③的离子符号是_____。
(2)D试管上层液体加酚酞试液,先变红后又褪色的原因,除了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有关外,还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我省南部山区的石灰岩岩洞内发生的变化,就与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有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请你再举一种物质, 简要说明它在自然界的循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