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人们总是在不断寻找能源。
Ⅰ.干热岩是地层深处的热岩体。如图为利用其发电的示意图。
(1)将干热岩的热量传递到热交换器的物质是________。
(2)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水变为水蒸气时,变化的是___________。
Ⅱ.中科院研制出一种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的方法,其流程如图所示。(如图中a、b是两种起始反应物的分子模型,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两种物质的分子模型)
(3)物质d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4)请从原料或产品的角度,分析该成果能够解决的现实问题是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水蒸气(水) 分子之间的间隙 48:5 减慢温室效应(缓解能量危机等)。
【解析】
(1)由图示可知:将干热岩的热量传递到热交换器的物质是水或水蒸气;
(2)微观角度讲,水变为水蒸气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造成的,而水分子的体积不变;
(3)物质d的化学式为C8H10,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0)=48:5;
(4)由二氧化碳转化为汽油的流程图,二氧化碳与氢气最终的产物是汽油,能减缓温室效应、缓解能源危机等。
【题目】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1)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__,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2)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3)焊锡(锡铅合金)主要用于焊接金属,武德合金(铅、铋、锡和镉组成的合金)可用于制电路保险丝。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合金的熔点一般___。
金属材料 | 纯金属 | 合金 | ||||
铅 | 镉 | 铋 | 锡 | 焊锡 | 武德合金 | |
熔点/℃ | 327 | 321 | 271 | 232 | 183 | 70 |
(4)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Sn)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发现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
①锡煅烧生成一种氧化物,其中锡元素的化合价为+4,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
②罗蒙诺索夫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除了物质的质量以外,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___(填字母)。
A 原子数目 B 分子数目 C 原子种类 D 元素种类
(5)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在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若1.4g铁粉能与50g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写出计算过程)
【题目】学习酸碱盐知识后,同学们知道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能发生反应,可观察到溶液变浑浊。甲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却未观察到预期现象。
(提出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和假设)
①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②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经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
(进行实验)乙组同学针对猜想②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探究猜想② | 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 | 碳酸钠溶液浓度/% | 是否浑浊 |
10 | 不浑浊 | ||
5 | 不浑浊 | ||
1 | 浑浊 | ||
0.5 | 浑浊 |
(解释与结论)
(1)补全上述实验操作“……”部分: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2mL,浓度为10%,5%,1%,0.5%的碳酸钠溶液,再分别滴加_______。
(2)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乙组实验证明:猜想②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
(实验反思)
(4)丙组同学对乙组所做实验中未出现浑浊的原因进行探究。设计了多组实验,其中部分同学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丙组同学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5)依据乙、丙两组的实验探究,丁组同学仍使用甲组的仪器和药品对甲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当滴入几滴某溶液后,溶液迅速变浑浊。其实验操作是_______
【题目】如图,把胶头滴管里的液体挤入锥形瓶内时,U形管中的红墨水左低右高。分析液体和固体分别是什么物质,填入下面表格内。(要求写出三种情况)
液体 | 固体 | |
① | _____ | _____ |
② | _____ | _____ |
③ | _____ | 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