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曲线的变化趋势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用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B. 向含有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C. 将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中

D. 取4g氧化铜和1g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答案】C

【解析】

A、由于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反应的速率,质量减少的快,反应后加二氧化锰和不加二氧化锰的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同,但加二氧化锰固体的剩余固体质量一定要大,不能重合,错误;B、向含有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剂增加的质量包括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和反应生成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大,后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溶剂增加的质量只是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小,错误;C、将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中,都生成了硫酸镁,但氧化镁生成的多,正确;D、取4g氧化铜和1g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方程式可知,完全反应后减少的质量是1.1g,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是3.9g,错误。故选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知识回顾)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不同的,写出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提出猜想)

(1)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有_____(填字母)。

A.C和CO B.只有CO C.CO和O2 的混合气体 D.只有CO2

(2)小明认为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 CO2的混合气体;小强认为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2和O2

(实验探究1)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3)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装置D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2)小强把小明实验装置D的氧化铁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E装置验证其猜想。

(步骤1)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容器中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反思评价)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1应先通入容器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________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

(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实验三)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____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