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
B.由煤加工成焦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煤隔绝空气加热得到的产品
D.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2)煤的加工产品有很多用途,其中焦炭广泛应用于炼铁。如图是高炉炼铁的示意图。请根据图例回答:
①炼铁过程中焦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炉炼铁会产生大量的高炉气体,其主要成分是高浓度的CO和氧化铁尘粒。请你对高炉气体的处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3)化肥厂生产合成氨的原料是煤、空气、水。生产简要流程如下:
煤气发生炉中主要反应:①C+O2=CO2;②C+H2O=CO+H2。两个反应必须进行调控才能保持一定的炉温。判断:反应②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将合成的氨气部分通入碳化塔,既除去了二氧化碳又得到了化肥NH4HCO3,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D 提供热量、制取一氧化碳 回收再利用 吸收 NH3+H2O+CO2=NH4HCO3
【解析】
(1)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此外煤中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等元素,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以使煤分解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物质,是这一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家用液化石油气是通过分离石油得到的产品,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故填AD;
(2)
①焦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热量并生成一氧化碳还原铁矿石,故填提供热量、制取一氧化碳;
②一氧化碳有毒,但也是重要的燃料,应当回收利用,氧化铁中含有铁,可以沉降再利用,故填回收再利用;
(3)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放出热量,又因为“两个反应必须进行调控才能保持一定的炉温”,所以碳和水的反应是吸收热量的,故填吸收;由题可知通入碳化塔反应的物质有氨气、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碳酸氢铵,故填NH3+H2O+CO2=NH4HCO3。
【题目】某同学进行如图实验,充分反应后,将试管①②内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混合再充分反应后过滤,结果得到滤渣A和无色滤液B。
(1)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_____。
(2)过滤操作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无色滤液B中含有的物质是H2O和_____ (填化学式 )。
(3)设计实验探究滤渣A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渣A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银、铜、铁、铝四种金属中,只有铝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作出猜想)滤渣A的成分为:
猜想Ⅰ:银、铜;猜想Ⅱ:银、铜、铁;猜想Ⅲ:_____。
(分析思考)猜想Ⅰ一定不正确,原因是_____。
(进行实验)取两份滤渣样品进行实验,请填写下列空白:
样品 | 加入试剂 | 现象 |
第一份样品 | 足量稀盐酸 | 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_____色 |
第二份样品 | 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 现象b |
(作出判断)如果现象为b为“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则猜想_____成立;
如果现象b为_____,则猜想_____成立。
【题目】我省两淮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
(1)请你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煤矿瓦斯爆炸有两个必要条件: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极限的范围内;②____.
(3)下表是常见三种气体的爆炸极限,请你据此判断:
可燃气体 |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H2 | 4.0%~74.2% |
CH4 | 5%~15% |
CO | 12.5%~74.2% |
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_____.
(4)某现代化的矿井采用了“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有效解决了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照明用电.这种既采煤又发电联合生产的优点是____。
【题目】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 目的 | 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 探究影响品红扩散快慢的因素 | 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
实验 设计 | |||
实验 分析 | 本实验条件除了要控制两个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外,还要控制______ 相同 | 发现:①两杯水都变红,②整杯热水变红的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 a: _____ b: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有_____ | 一周后左边试管中的铁钉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无明显变化。上述实验____ (填“能”或“不能”)得出铁钉生锈的条件;铁钉生锈的条件是 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