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学习的目的是在于应用。请根据掌握的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盐。加碘盐是在氯化钠中加入碘酸钾(化学式KlO3)。
①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②“碘盐”中的碘是指 ________(填序号)。
A碘酸钾 B碘元素 C碘单质 D碘离子
(2)碳素墨水中含有碳单质,书写后字迹经久不变色,原因是________。
【答案】+5 b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
(1) ①碘酸钾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碘元素化合价为x,则(+1)+x+(-2)3=0,则x=+5; ②“碘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
(2) 碳素墨水中含有碳单质,书写后字迹经久不变色,原因是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题目】小科冋学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某些氧化物可代替二氧化锰作一些反应的催化剂,于是她对此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倡问题)氧化铜能否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实验)小科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编号 | KC1O3/g | 氧化物 | 产生气体的体积(mL) | 耗时(s) |
1 | 0.6 | / | 9.8 | 480 |
2 | 0.6 | 0.2g氧化铜 | 67 | 90 |
3 | 0.6 | 0.2g二氧化锰 | 67 | 37 |
(1)写出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从实验1与实验2的数据可知,氧化铜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为证明氧化铜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小科又完成了以下的实验。
1,将实验2反应后的混合物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并十燥,用天平称量,质量为0.2g。
Ⅱ.将过量的CO通入滤出的固体,按如图进行实验,小科同学的实验报告如下表,请填写空格中的内容。
装置 | 现象 | 结论 |
A | ______ | 生成了铜 |
B | 澄清的石灰水变成浑浊 | 产生了二氧化碳 |
(得出结论)通过I、Ⅱ实验证明氧化铜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反思与评价)
从环保角度分析,上图装置有不足之处,你认为该如何改进?______。
【题目】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
(1)地壳中含量居第一位的金属元素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2)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属于合金,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______(填序号)
①强度更低;②硬度更高;③熔点低;④抗腐蚀性更好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发现金属R不在初中学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该小组为了了解R与常见金属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
猜想二______
猜想三:R>Al>Cu
(查阅资料)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R的盐溶液中只有+2价,R的盐溶液呈蓝色,常温下铝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硫酸铝、氧化铝、硝酸铝的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猜想 | 主要操作 | 主要现象 | 实验结论 |
猜想一 | 打磨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 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 猜想一 ______ (填“成立”或“不成立”) |
猜想二 | 打磨粗细相同的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它们插入到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 | ①R丝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②铝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③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 猜想二成立。 R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猜想三 | ______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三成立 |
(交流反思)
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名同学经讨论交流发现丙同学在实验前没有打磨铝丝,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论错误。于是他们先打磨铝丝,再将其插入到丙同学做实验用过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______;进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猜想二成立。
(4)为了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称取样品20g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69.8g。请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