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 1~18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对它进行研究:
(1)第 9 号元素属于 _____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他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由钠元素和该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 _____数关系密切。
(3)1869 年,_____ (填字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张青莲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4)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 ________(只写一点)。
【答案】非金属得到NaF最外层电子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解析】
(1)9号元素是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元素的原子容易得电子;钠元素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F;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3)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4)根据在同一个族中,电子层数的变化或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等或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变化特点可知:电子层数递增,或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或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等。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下表为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________元素过渡到________元素,并以稀有元素气体结尾。
(3)在第三周期中,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相同的阴离子符号是______________。
(4)写出含有铝元素的常见氧化物、碱、盐。
物质的类别 | 氧化物 | 碱 | 盐 |
物质的化学式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题目】如图是教材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是否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图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甲图实验的现象和丙图实验的现象的对比,可以说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反应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______________(填“操作”),再称量,发现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改变。
(3)仅凭上述实验还不能说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因为上述实验还没有探究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具体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是张南同学探究影响H2O2分解因素时所记录的部分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用足量等体积H2O2溶液制取相同体积O2所需的时间
催化剂/时间(min)/浓度 | 30%H2O2溶液 | 15%H2O2溶液 | 5%H2O2溶液 |
加入Wg MnO2 | 0.2 | 0.8 | 2.0 |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1)写出实验A中的反应现象_____。
(2)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清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写出上述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NaCl;
乙同学猜想:NaCl、CaCl2;
丙同学猜想:NaCl、CaCl2、HCl;
你的猜想:_____。
(交流讨论)你认为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_____。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 | _____ | 猜想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