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20℃时甲、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物质。
(2)若将50℃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任写一种即可)
(3)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
(4)20℃时,若将25g乙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4.2g乙固体未溶解,则20℃时乙的溶解度为_____。
【答案】乙 加溶质(合理即可) 降温结晶法 41.6g
【解析】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乙物质;
(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若将50℃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入甲固体,蒸发水或降温;
(3)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20℃时,若将25g乙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4.2g乙固体未溶解,说明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4.2g)×2=41.6g,则20℃时乙的溶解度为41.6g。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学习小组尝试从反应物消耗和新物质生成两个不同的角度,验证 CO2与 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
Ⅰ.常温下,NaOH易溶于水也易溶于酒精,Na2CO3易溶于水但难溶于酒精。
Ⅱ.BaCl2溶液呈中性,CO2不溶于酒精也与酒精不反应。
(实验探究)(相关装置气密性良好,省略夹持仪器)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①实验一:振荡后,两个软塑料瓶中变瘪程度更大的是_____(选填“A”或“B”)。
②实验二:D中滴入酚酞后呈_____色,证明B瓶溶液中NaOH已反应完了。若C中不加BaCl2溶液,直接滴入酚酞试液,能否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_____。
③实验三:关闭止水夹a,注入足量饱和的NaOH的酒精溶液,振荡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一段时间后,注入足量的稀盐酸,打开止水夹a,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④实验四:向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和 NaOH 溶液,用传感器测得瓶中气压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分析上述图象,能否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理由是_____。
(总结归纳)
以上四个实验中,既从反应物消耗角度,又从新物质生成角度,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的实验是_____(选填“一”、“二”、“三”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