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铁是生产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下图为高炉炼铁的示意图。

(1)根据图示写出在A区内生成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2)铁粉、活性炭、蛭石、无机盐和水等按一定的比例可制成暖宝宝。暖宝宝能够发热,主要是细微铁粉的功劳,利用铁生锈的原理,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能。

(3)生铁百炼而成钢。不锈钢由于其特殊的金属性能,制成的器皿美观耐用,因此不锈钢餐具广泛进入家庭。以下是关于不锈钢餐具使用的一些观点,你认同的是____________

a.不锈钢餐具既不易碎又使用方便

b.不锈钢餐具不容易滋生细菌,但盛放热菜会烫手

c.不锈钢餐具可长时间盛放盐、酱油、醋、汤等

【答案】 3CO+ Fe2O3 2Fe + 3CO2 热能(内能) ab

【解析】(1)A区域内是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3CO+ Fe2O3 2Fe + 3CO2

(2)暖宝宝利用铁生锈的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a、不锈钢的硬度大,可塑性强,故既不易碎又使用方便,正确;

b、不锈钢餐具不容易滋生细菌,但不锈钢具有导热性,盛放热菜会烫手,正确;

c、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不能长期存放酸性的酸、酱油等,错误。故选a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硝酸铜是制备系催化剂的重要原料,某兴趣小组对它开展了以下研究.

硝酸铜的制备研究

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用:

与稀硝酸反应制取:

与浓硝酸反应制取:

通氧气于铜屑与稀硝酸的体系中制取:

甲同学认为三种方案的反应都可以在铁制容器中进行,乙同学认为______可行”“不可行,理由是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制取大量的硝酸铜最宜采用以上方法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硝酸铜的性质研究

硝酸铜为蓝色固体,溶于水可得蓝色溶液该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加热硝酸铜,发现固体由蓝色逐渐变黑,同时产生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出问题】硝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查阅资料】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含氮化合物中,只有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猜想假设】

受热分解除了生成______,还可能生成了CuO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I:将反应后试管中的固体加水充分溶解,过滤, ______ ,加热

固体全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

硝酸铜分解生成了氧化铜.

步骤II:在如图的试管和集气瓶之间连上此图所示的装置,重新进行加热硝酸铜的实验

集气瓶中气体为无色,______

硝酸铜分解生成了氧气

步骤II是同学们查阅了新的资料后设计完成的该资料是关于______方面的性质信息.

【获得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该小组同学取10g的硝酸铜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则硝酸铜的分解率为______分解率为已分解的硝酸铜占原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反思与评价】

已知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个数比据此,同学们认为,即使没有资料,依据实验结论和加热硝酸铜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现象,也能推出可能具有助燃性理由是______

【题目】在学习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时,九年级1班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如图两个实验,①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缓缓吹气,②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过量稀盐酸,结果都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为此同学们分甲、乙两组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吗?

【做出猜想】猜想一:不能发生反应。

猜想二: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

【查阅资料】已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

(1)甲组: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方案一: 向①中得到的液体中滴加某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产生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方案二: 向充满20ml二氧化碳的密闭注射器中注入3ml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如图现象时,说明二者已反应。请你解释说明该方案是否严谨?________

(2)乙组: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乙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②中得到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_______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方案二

取②中得到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溶液

无明显现象

【反思与评价】

①通过交流,甲组认为乙组的方案一不太严谨,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________

②乙组同学经过讨论交流后接受了甲组同学的建议,并采用了一种物理方法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有新物质生成,该方法可能是______

【总结与提升】

愉快的探究之旅结束了,留给同学们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更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的方法探究其反应是否发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