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符合图示甲、乙、丙两两混合后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的是
甲 | 乙 | 丙 | |
① | 盐酸 | Na2CO3溶液 | Ca(OH)2溶液 |
② | 盐酸 | K2CO3溶液 | CaCl2溶液 |
③ | 盐酸 | K2CO3溶液 | Ba(OH)2溶液 |
④ | 盐酸 | Na2CO3溶液 | BaCl2溶液 |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解:①若甲为盐酸,乙为碳酸钠溶液,则它们能够反应生成气体,而乙和丙可以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且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能够满足图中的实验现象,故①正确;②若甲为盐酸,乙为碳酸钾溶液,则它们能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乙和丙可以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且盐酸和氯化钙不反应,不能够满足题干的条件,故②不正确;③若甲为盐酸,乙为碳酸钾溶液,则它们能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乙和丙可以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且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能够满足图中的实验现象,故③正确;④若甲为盐酸,乙为碳酸钠溶液,则它们能够反应生成气体,而乙和丙可以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且盐酸和氯化钡溶液不反应,不能够满足题干的条件,故④不正确;经以上分析可以知道①③正确故选C.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探究用Fe从含Fe2(SO4)3和CuSO4的溶液中获取金属Cu的原理.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1)实验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请在下表对应的方框内填入铁和铜的元素符号.
意外发现:小明将光亮的铁丝插入含Fe2(SO4)3和CuSO4的废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意外地发现铁丝表面没有变红.
提出问题:Fe为什么没有从废液中置换出Cu?
提出假设:小丽认为在铁丝表面可能有Cu析出,但被Fe2(SO4)3溶液溶解了.
验证假设:提供的主要实验用品:洁净的铁丝和铜丝各两根,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Fe2(SO4)3溶液三份[Fe2(SO4)3溶液显黄色].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和数据 | 结论 |
①准确称量洁净的铁丝和铜丝的质量 | 铁丝质量为ag, | \ |
②将铁丝插入Fe2(SO4)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干燥、称量 | 铁丝质量为mg,(m<a),溶液有黄色变为浅绿色 | 一定有生成(填化学式) |
③将铜丝插入Fe2(SO4)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干燥、称量 | 铜丝质量为ng(n<b) | 铜(填“能”或“不能”)与Fe2(SO4)3溶液反应 |
④另取相同质量、相同粗细的洁净铁丝和铜丝互相缠绕,插入Fe2(SO4)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干燥、分别称量铁丝和铜丝的质量 | 铁丝质量较轻 | Fe、Cu共存时优先与Fe2(SO4)3溶液反应 |
(2)实验结论:小丽的假设(选填“成立”或“不成立”),理由是;
(3)思考与交流: ①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分析,找到了用Fe从含Fe2(SO4)3和CuSO4的溶液中提取金属Cu的关键,并且最终实验获得了成功,其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 并且反应充分.
②已知Fe和Fe2(SO4)3发生化合反应.请按反应顺序写出用Fe从含Fe2(SO4)3和CuSO4的溶液中获取金属Cu的化学方程式:; .
【题目】如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A,B,C代表KNO3三种不同状态下的溶液,请回答:
(1)A,B,C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 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溶液是 .
(2)将C点溶液转化为B点溶液时,溶液温度应该降至℃.
(3)保持溶剂质量不变,将18.55gA点溶液降温至10℃,可析出KNO3g.
(4)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 0 | 30 | 60 | 90 |
溶解度/g | 35.7 | 36.3 | 37.3 | 39.0 |
25℃时,将含KNO3 , NaCl各40g的固体混合物投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再加热至50℃(溶剂质量保持不变),最终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成分是 .
【题目】下表为KCl、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图为它们的溶解度曲线.
温度/℃ | 20 | 30 | 50 | 60 | 80 | |
溶解度/g | KCl | 34.0 | 37.0 | 42.6 | 45.5 | 51.1 |
NaCl | 36.0 | 36.3 | 37.0 | 37.3 | 38.4 | |
KNO3 | 31.6 | 45.8 | 85.5 | 110.0 | 169.0 |
(1)30℃时,KCl的溶解度为 .
(2)如图中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填“甲”、“乙”或“丙”).
(3)30℃时,向45.8g KNO3固体中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升温至40℃,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要将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适宜的方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