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属于_____种元素的粒子;

2BCD四种粒子中,不具备稳定结构的是_____填序号

3)中_____;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_____周期。

4AC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

【答案】 B 8

【解析】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图中ABCD属于三种元素的粒子,故填:三;

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D;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氦为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ABCD四种粒子中,不具备稳定结构的是故填:B

3D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故填:8;三;

4A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C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镁元素的化合价为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镁元素显价,氯元素显价,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故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现有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编号),发生装置中还缺少的一种实验用品是_____。能用F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出现_____的现象开始收集氧气。

2)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末端浸没在水面以下,从导管口处向外缓缓抽气,若观察到_____,则气密性良好。

3)用BD组合也可以制取并收集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但是反应速率会先快后慢,不利于气体收集。为了控制反应速率,建议用_____(填仪器名称)代替仪器①。

4)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编号),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

5G装置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改进装置,对该装置的优点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节约药品 d.方便及时排出废液

6C装置有多种用途。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端(填ab)通入,验满方法是_____。若用C装置检验二氧化碳,瓶内应装_____(填试剂名称),并将气体从_____(填ab)通入。

7)某化学兴趣小组对CO2的性质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如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中a处连接气体压力传感器),甲、乙、丙三个烧瓶的容积均为250mL,分别收集满CO2,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液体。

步骤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步骤3: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烧瓶内的气压变化,得到如图2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曲线123分别表示甲、乙、丙三个烧瓶内的气压变化。

①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瓶乙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

②曲线1BC段气压逐渐变小的原因是_____,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_____

③对比曲线1与曲线3,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aCO2能溶于水 b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c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题目】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某学校两个化学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欲用他们完成各自的探究实验。

1)第一小组的同学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制取二氧化碳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中,常含有少量的盐酸,欲除净氯化钙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盐酸,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最好加入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_(填写字母编号)。

A 生石灰 B 石灰水 C 石灰石粉末 D 纯碱

2)第二小组的同学欲用纯净的一氧化碳气体测定某不纯氧化铁样品(杂质中只含铁)的组成,所选装置按一氧化碳气体→E→D→碱石灰干燥管的顺序连接(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假设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

①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2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③充分反应后,测得装置E中固体的质量为ag,装置D中的质量增加bg,则反应前原固体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④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方案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你的具体改进方案是_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