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木板固定,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如图甲所示;
方案B:木块固定,用手拉动木板,如图乙所示。
除了实验必需的弹簧秤、木板、木块、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质量为200g的配重若干个。(g取10m/s
2
)
(1)在上述两个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实验方案是___,原因是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
(3)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配重,改变木块对木板的正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上述数据画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测出木板和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是____。
如图所示,重力为10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物体和水平面之间μ=0.2。与此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的作用,F=20N,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
A.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C.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40N
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如图所示,用水平恒力F将一重力为10N的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若使木块沿竖直方向匀速下滑,那么水平恒力F的大小应是多少?
A、B、C三物体质量分别为M、m、m
0
,作如图所示的连接,绳子不可伸长,且绳子和滑轮的摩擦均不计,若B随A一起沿水平桌面向右做匀速运动,则可以断定
[ ]
A.物体A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
0
g
B.物体A与B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
0
g
C.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方向相同,大小均为m
0
g
D.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方向相反,大小均为m
0
g
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受到F
1
=10N,F
2
=20N的水平向有的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则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
f1
和地面对B的摩擦力F
f2
大小、方向分别为
[ ]
A.F
f1
=10N向左,F
f2
=20N向左
B.F
f1
=10N向左,F
f2
=30N向左
C.F
f1
=10N向左,F
f2
=10N向左
D.F
f1
=10N向右,F
f2
=30N向左
如图,一根弹性细绳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将其一端穿过一个光滑小孔O(其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点为O'),系在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A上,A放在水平地面上。小孔O离绳固定端的竖直距离为l,小孔O离水平地面高度为h
。滑块A与水平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正压力的μ倍。问:(滑块大小不计)
(1)当滑块与O'点距离为r时,弹性细绳对滑块A的拉力为多大?
(2)滑块处于怎样的区域内时可以保持静止状态?
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C置于水平面上,B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A相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A、B、C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 ]
A.B受到C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
B.C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一定为零
C.不论B、C间摩擦力大小、方向如何,水平面对C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向左
D.水平面对C的支持力与B、C的总重力大小相等
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滑下,他所受的摩擦力分别是F
1
和F
2
,那么
[ ]
A.F
1
向下,F
2
向上,且F
1
=F
2
B.F
1
向下,F
2
向上,且F
1
>F
2
C.F
1
向上,F
2
向上,且F
1
=F
2
D.F
1
向上,F
2
向下,且F
1
=F
2
如图所示,质量为m
1
的木块在质量为m
2
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
1
,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
2
,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 ]
A.μ
1
(m
1
+m
2
)g
B.μ
2
m
1
g
C.μ
1
m
1
g
D.μ
1
m
1
g+μ
2
m
1
g
关于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相互挤压的粗糙物体间一定产生摩擦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C.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一定受到摩擦力作用
D.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0
8701
8709
8715
8719
8725
8727
8731
8737
8739
8745
8751
8755
8757
8761
8767
8769
8775
8779
8781
8785
8787
8791
8793
8795
8796
8797
8799
8800
8801
8803
8805
8809
8811
8815
8817
8821
8827
8829
8835
8839
8841
8845
8851
8857
8859
8865
8869
8871
8877
8881
8887
8895
176998
关 闭
试题分类
高中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初中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小学
数学
英语
其他
阅读理解答案
已回答习题
未回答习题
题目汇总
试卷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