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热性惊厥(FC)是指当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导致体温在3840℃时发生的惊厥。与小儿脑发育不成熟、神经细胞结构简单、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平衡等有关。分析回答问题。

1)当机体发热时,神经细胞的代谢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高级神经中枢______产生强烈的放电,患儿全身或局部出现肢体抽搐等现象。

2)脑中约6070%的突触利用谷氨酸作为主要的神经递质,患儿高热时神经细胞会释放大量的谷氨酸,下图为其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


①大量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促进大量Ca2+进入细胞内,激活__________进而产生过量的NO,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同时使神经与肌膜对_________通透性增高引发动作电位,导致惊厥发作。

②正常生理状态下,当细胞内Ca2+过多时,通过_________(结构)逆浓度将过多的Ca2+排出,以避免可能引起的神经细胞衰老或死亡。

3)长期的反复发生的FC可移行为癫痫(EP),通过对156FC患儿的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得到FC的临床与EEG分析如下表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体温/

FC发作

EEG检查

年龄/

≤38.5

38.5

首次

反复

二周内

二周后

≤3

3

EEB正常例数

10

101

74

27

45

65

100

11

EEG异常例数

15

30

24

31

34

11

28

17

合计

span>25

131

98

58

79

77

128

28

①首次发作体温越低,FEG异常率越高

FC患儿年龄越大,EEG异常检出率越低

③若二周后EEG检查仍然异常,则需进一步治疗以避免FC可能移行为EP

④减少长期的反复发生的FCEP的预防有一定的价值

【题目】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夏季高温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秋季低温条件下,恢复育性可以自交产生籽粒)在农业上与正常水稻杂交,用于生产高产杂交水稻。

1)现有两个两用核不育系的水稻,其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分别为23.3℃和26℃。在制备高产水稻杂交种子时,由于大田中环境温度会有波动,应选用雄性不育起点温度为______℃的品系,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用AH(正常水稻)获得两用核不育系水稻A和持续培育高产水稻的方法是________。(用遗传图解表示并标明适用的温度条件)

3)在两用核不育系大田中偶然发现一株黄叶突变体X

①将突变体X与正常水稻H杂交,F2群体黄叶植株占1/4。由此推测,突变黄叶与正常绿叶这对相对性状是由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________定律。

②为确定控制黄叶基因的位置,选用某条染色体上的两种分子标记(RM411WY146),分别对F2的绿色叶群体的10个单株(10G)和黄色叶群体10个单株(10Y)进行PCR,之后对所获得的DNA进行电泳,电泳结果可反映个体的基因型。M为标准样品,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每图的10G个体中的基因型为_______种,其中_______(填写“图1”或“图2”)的比例与理论比值略有不同,出现不同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每图中10Y的表现均一致,说明两个遗传标记与黄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4)与普通两用核不育系相比,利用此自然黄叶突变体培育出的黄叶两用核不育系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自花传粉的植物。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利用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即F1的性状优于双亲的现象。

1)杂交种虽然具有杂种优势,却只能种植一代,其原因是_____,进而影响产量。为了获得杂交种,需要对_____去雄,操作极为繁琐。

2)雄性不育水稻突变体S表现为花粉败育。在制种过程中,利用不育水稻可以省略去雄操作,极大地简化了制种程序。

将突变体S与普通水稻杂交,获得的 F1 均可育,F2 中可育与不育的植株数量比约为3∶1,说明水稻的育性由_____等位基因控制,不育性状为_____性状。

研究人员在突变体S中发现了控制水稻光敏感不育的核基因pms3,该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为研究突变体Spms3基因表达量和花粉育性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用花粉可染率的高低代表花粉育性高低)。

不同光温条件下突变体 S 的花粉可染率(%)

短日低温

短日高温

长日低温

长日高温

419

302

51

0

该基因的表达量指的是_____的合成量。根据实验结果可知,pms3基因的表达量和花粉育 性关系是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培育水稻杂交种的简要流程为_____;保存突变体S的简要流程为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在短日低温条件下;b在短日高温条件下;c在长日低温条件下;d在长日高温条件下;

e以突变体S为母本,与普通水稻杂交; f 以普通水稻为母本,与突变体S杂交;

g使突变体S自交;h使普通水稻植株自交;

i收获S植株上所结的种子; j收获普通水稻植株上所结的种子。

(4)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株新的同样性状的雄性不育单基因隐性突变体M,为研究M突变基因与S的突变基因的关系,将MS进杂交,若子一代_____,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若子一代_____,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

【题目】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1)光合作用光反应利用光能分解______________,之后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__,将 CO2转化为糖类。其中,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2)科研人员测定小麦一昼夜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发现小麦与其他植物一样出现了“午睡”现象。一般认为,午后温度较高,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使叶片降温,同时,由于保卫细胞失水导致叶片气孔开度_____。这一变化影响了光合作用的_____过程,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

3)科研人员测定了同一株小麦两种不同向光角度的叶片(接收直射光照面积不同)午后部分指标,结果如下表。

净光合速率(Pn

叶片温度(TL

胞间 CO2 浓度(Ci

直立叶

129

375

250

平展叶

88

377

264

对相关数据进行直立叶和平展叶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说明二者的气孔开度________,但平展叶净光合速率却_____,此时胞间 CO2 浓度较高,说明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 CO2 浓度不足不是造成午睡现象的唯一因素。

4)科研人员推测,午间强光照可能会导致_____上的由色素和蛋白质组成的光系统II 发生损伤,导致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速率下降,进而抑制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D1 是对光系统Ⅱ 活性起调节作用的关键蛋白,科研人员使用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的 D1 含量,结果如图 1 所示,实验中微管蛋白的作用是做参照以排除_____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可知_____,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午睡”现象。

5)水杨酸(SA)是一种与植物抗热性有关的植物激素,科研人员用适宜浓度的 SA 喷洒小麦叶片后,测定两种光照条件下的 D1 蛋白含量,结果如图 2 所示,可推测,SA 对小麦午间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是:_____

6)综合上述研究,请提出两项农业生产中减少“午睡”现象提高小麦产量的合理措施_____

 0  169946  169954  169960  169964  169970  169972  169976  169982  169984  169990  169996  170000  170002  170006  170012  170014  170020  170024  170026  170030  170032  170036  170038  170040  170041  170042  170044  170045  170046  170048  170050  170054  170056  170060  170062  170066  170072  170074  170080  170084  170086  170090  170096  170102  170104  170110  170114  170116  170122  170126  170132  170140  17017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