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丽同学发现自己的铜制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利用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小丽和几位同学对铜锈产生的条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查阅资料)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俗称铜绿)。
(作出猜想)铜生锈的条件是铜与H2O、CO2接触。
(进行实验)将4小块铜片(长度和宽度相同)按下图装置所示放置一个月,结果如下: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实验 | ||||
现象 | 铜片表面有绿色物质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得出结论)铜生锈的条件是与H2O、CO2接触。。
回答问题:
(1)铜绿由_____种元素组成。
(2)小组同学作出“铜生锈的条件是铜与H2O、CO2接触”这一猜想,其理由是_____。
(3)对比实验①③得到的结论是_____。
(4)能说明铜生锈与H2O有关的实验是_____。
(5)经过反思,小刚同学对所得结论提出疑议:与氧气接触也可能是铜生锈的条件之一。小丽同学认为实验①、④对比即可说明铜生锈与氧气有关。请判断小丽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
(6)通过实验证明,铜生锈的条件是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接触。由此,你对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_____。
【题目】实验室制气体常见仪器如下图所示。
A | B |
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组装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为_____(填序号)。 | 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氧气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需要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 |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酱油是中国传统发酵调味品。酱油的鲜味和营养价值取决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氨基酸态氮是指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其含量是衡量酱油营养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品质越好,等级越高,标准见表1。
表1 酿造酱油等级标准
项目 | 指标 | |||
氨基酸态氮 g/100mL | 特级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0.80 | 0.70~0.79 | 0.55~0.69 | 0.40~0.54 |
酿造酱油是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而成。食盐也是酱油酿造的重要原料之一。选用的食盐以氯化钠含量高、卤汁(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钙等的混合物)少的品质为宜。酱油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带有特殊风味的物质。风味是传统发酵食品重要的质量指标,经实验测定发现。杀菌工艺对酱油风味物质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将2份等量的生酱油分别加热到不同灭菌温度(90oC、98 oC)并保温20min,灭菌后快速降温到45oC,保持24小时后检测酱油鲜、咸、甜等9项风味,实验结果见图1,酱油营养丰富,但由于含盐量高,亦不可过量食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衡量酱油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是_____。
(2)某酿造的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90g/100mL,则该酱油的等级为_____。
(3)卤汁是KCl、_____(用化学式表示)、CaSO4等组成的混合物。
(4)由图1可知,98℃灭菌条件下的酱油的_____强于90℃灭菌条件下的酱油。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酱油酿造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B 购买酱油时应关注标签上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C 酱油的风味指的是酱油的香气、后味、协调感、浓厚感等
【题目】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他们对此提出了如下问题并进行了相应探究:
问题一:二者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
(1)可以选择的试剂组合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试剂A:足量稀硫酸,试剂B:MgCl2溶液
②试剂A:足量稀硫酸,试剂B:铁粉
③试剂A:少量稀硫酸,试剂B:MgCl2溶液
④试剂A:少量稀硫酸,试剂B:铁粉
(2)小玮认为:若选用_________溶液,不管加入顺序如何,只需控制加入稀硫酸的量也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问题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哪些?
(猜想假设)猜想一:只有Na2SO4;猜想二:Na2SO4和NaOH;猜想三:Na2SO4和H2SO4。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②Na2SO4+BaCl2=BaSO4↓+2NaCl。
(实验操作)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① | 加入酚酞溶液 | 不变红 |
② | 加入少量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③ | 加入少量(3)______溶液 | 没有气泡产生 |
(实验结论)猜想一成立。
(实验反思)小光认为,实验(4)________(填实验编号)可省略。小娟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中于试管中,加入红色固体(5)___________(填化学式),观察到红色固体不溶解,也得出了相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