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下图为植物新陈代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①过程发生在叶绿体 上。其中光能向电能的转换由
夺取水分子中的 分子完成。光照下该分子转变成 ,
(2)在②过程中,NADPH作用是 。
(3)③过程表示 呼吸,它主要发生在 中。
(4)④过程中的能量由ATP中的 水解释放。
22、科学家将人的生长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
(1)过程①表示的是采取 的方法来获取目的基因。
(2)图中③过程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一般将受体大肠杆菌用 处理,以增大 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容易进入受体细胞。
(3)检测大肠杆菌B是否导入了质粒或重组质粒,可采用的方法是
。
发生的现象是 。
21、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 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 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 ;当 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5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活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能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最低疫苗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 (相同浓度/不同浓度)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 ,存活率 。
20、下图为一个真核基因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对该基因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非编码区是外显子,编码区是内含子 B.非编码区对该基因转录不发挥作用
C.编码区是不连续的 D.有三个外显子和四个内含子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每空? 分,共? 分)
19、科技工作者从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分离得到A基因片段及A基因转录来的完整mRNA,把A基因片段解离成两条单链H和L,将L链与mRNA在适宜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获得如图所示的杂种分子。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基因不可能来自细菌的拟核DNA
②该杂种分子由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③A基因的H链与mRNA不能形成这种杂种分子
④图中1和7位于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区
⑤A基因中编码序列共有4段,非编码序列共有5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8、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光照强度为a~b,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光照强度为a~c,曲线Ⅰ、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17、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A.乙组小鸡全部死亡的原因之一是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B.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控制产生抗H5N1型病毒抗体的基因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C.甲组小鸡存活是H5N1型疫苗已使其体内产生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D.甲组小鸡存活可能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16、可以是内环境成分的一项是
A.呼吸酶 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 淋巴
B.血液 尿液 泪液 唾液
C.胃蛋白酶 肠液 组织液 汗液
D.K+ 二氧化碳 胰岛素 尿素
15、动脉血管深入组织后可以分支为许多毛细血管,这种结构特点直接有利于
A.血液的流动 B.淋巴的循环
C.血浆与组织液的交D.血浆与细胞内液的交换
1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B.食物中蛋白质的水解
C.胰岛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
D.免疫球蛋白中和外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