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密度为0.6×103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的体积是V1,漂浮在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煤油中,露出的体积为V2,那么V1和V2的关系是( )
|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密度为0.6×103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的体积是V1,漂浮在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煤油中,露出的体积为V2,那么V1和V2的关系是(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V1>V2 | B.V1=V2 | C.V1<V2 | D.3V1=4V2 |
密度为0.6×103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的体积是V1,漂浮在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煤油中,露出的体积为V2,那么V1和V2的关系是( )
A.V1>V2
B.V1=V2
C.V1<V2
D.3V1=4V2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V1>V2
B.V1=V2
C.V1<V2
D.3V1=4V2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密度为0.6×103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的体积是V1,漂浮在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煤油中,露出的体积为V2,那么V1和V2的关系是( )
A.V1>V2
B.V1=V2
C.V1<V2
D.3V1=4V2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V1>V2
B.V1=V2
C.V1<V2
D.3V1=4V2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密度为0.6×103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的体积是V1,漂浮在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煤油中,露出的体积为V2,那么V1和V2的关系是
- A.V1>V2
- B.V1=V2
- C.V1<V2
- D.3V1=4V2
密度为0.6´103千克 / 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的体积是V1,漂浮在密度为0.8´103千克 / 米3的煤油中,露出的体积为V2,那么V1和V2的关系是( )
(A)V1>V2, (B)V1=V2, (C)V1<V2, (D)3 V1=4 V2。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如图所示,密度为0.6×103千克/米3、体积为10-3米3的正方形木块,用一条质量可忽略的细绳,两端分别系于木块底部中心和柱形容器的中心,细绳对木块的最大拉力为3牛,容器内有一定质量的水,木块处于漂浮,但细绳仍然松软,对木块没有拉力(取g=10牛/千克).
求:
(1)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多大?
(2)向容器内注水(容器容量足够大)直到细绳对木块的拉力达到最大值,在细绳处于断裂前一瞬间,停止注水,此时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多大?
(3)细绳断裂后,木块再次漂浮,若柱形容器底面积为2×10-2米2,此时容器里的水面与细绳断裂前一瞬间的水面相比,高度变化了多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2008?松江区二模)小明和小芳路过河边时看到河面上漂浮着一些木块,小明说:“大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一定比小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大”.小芳说:“同一木块漂浮在不同液体的液面上时,露出液面的体积应该相等”.
为了对“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他们把同种木料切割成大小不同(体积已知)的几个木块,在甲乙两个量筒中分别放入适量的水和盐水,再把木块放入两个量筒中,木块都能漂浮在液面上.他们测量和计算出有关数据并记录在下面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甲量筒)ρ木=0.6×103千克/米3,ρ水=1.0×103千克/米3
表二(乙量筒)ρ木=0.6×103千克/米3,ρ盐水=1.2×103千克/米3
(1)表一的栏目中,
(2)当同种木料切割成的大小不同的木块漂浮在同种液体的液面上时,小明的说法是
(3)通过分析实验序号1与5;3与7;4与8的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4)进一步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的浮力知识可得,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与木块的体积V木之比是个定值,这比值可用木块的密度ρ木与液体的密度ρ液来表示,即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为了对“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他们把同种木料切割成大小不同(体积已知)的几个木块,在甲乙两个量筒中分别放入适量的水和盐水,再把木块放入两个量筒中,木块都能漂浮在液面上.他们测量和计算出有关数据并记录在下面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甲量筒)ρ木=0.6×103千克/米3,ρ水=1.0×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
量筒中水的体积 (厘米3) |
木块的体积 (厘米3) |
放入木块后,量筒中 水面的刻度(毫升) |
木块露出水面 的体积(厘米3) |
1 | 80 | 10 | 86 | 4 |
2 | 80 | 15 | 89 | 6 |
3 | 80 | 20 | 92 | 8 |
4 | 80 | 30 | 98 | 12 |
实验 序号 |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厘米3) |
木块的体积 (厘米3) |
放入木块后,量筒中 盐水面的刻度(毫升) |
木块露出盐水面 的体积(厘米3) |
5 | 80 | 10 | 85 | 5 |
6 | 80 | 12 | 86 | 6 |
7 | 80 | 20 | 90 | 10 |
8 | 80 | 30 | 95 | 15 |
木块露出液面的
木块露出液面的
体积的数据是通过计算得到的;(2)当同种木料切割成的大小不同的木块漂浮在同种液体的液面上时,小明的说法是
正确
正确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3)通过分析实验序号1与5;3与7;4与8的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木块漂浮在不同液面上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越大
同一木块漂浮在不同液面上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越大
;由此可判断出小芳的说法是错误
错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4)进一步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的浮力知识可得,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与木块的体积V木之比是个定值,这比值可用木块的密度ρ木与液体的密度ρ液来表示,即
V露 |
V木 |
1-
ρ木 |
ρ液 |
1-
.ρ木 |
ρ液 |
(2012?静安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提出猜想1: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选用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圆柱体A、B、C、D(ρA>ρB>ρ水>ρC>ρD)进行实验.当它们在水中静止时,实验现象如图(a)、(b)、(c)和(d)所示.
①分析比较图中
②分析比较图中(c)或(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③分析比较图中(c)和(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不同实心圆柱体,
表一 ρ圆柱体=0.8×103千克/米3
表二ρ圆柱体=0.5×103千克/米3
表三ρ圆柱体=0.3×103千克/米3
由此,该小组同学进一步提出猜想2:漂浮在水面上的实心圆柱体,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的总体积的比例跟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对于猜想2可初步得出的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分析比较图中
(a)或(b)
(a)或(b)
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圆柱体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②分析比较图中(c)或(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时,圆柱体最终漂浮在水面上.③分析比较图中(c)和(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不同实心圆柱体,
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
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
,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大.表一 ρ圆柱体=0.8×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
露出体积 (厘米3) |
总体积 (厘米3) |
1 | 2 | 10 |
2 | 4 | 20 |
3 | 6 | 30 |
实验 序号 |
露出体积 (厘米3) |
总体积 (厘米3) |
4 | 5 | 10 |
5 | 15 | 30 |
6 | 25 | 50 |
实验 序号 |
露出体积 (厘米3) |
总体积 (厘米3) |
7 | 14 | 20 |
8 | 28 | 40 |
9 | 42 | 60 |
(圆柱体的)密度
(圆柱体的)密度
有关.为继续验证猜想2,他们分别选用若干不同的圆柱体和足够深的水进行实验,并记录圆柱体的密度、总体积及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对于猜想2可初步得出的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2011?上海)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试验,并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沦是
④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得到的初步结论未必足以使人信服,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密度范围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物块 | A | B | C | D | E | F |
物块的密度(千克/米3) | 2.7×103 | 2.2×103 | 1.6×103 | 0.8×103 | 0.6×103 | 0.4×103 |
实验现象 |
当浸入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当浸入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或5或6
4或5或6
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沦是
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实心物块,密度比水小的程度越大,物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也越大
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实心物块,密度比水小的程度越大,物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也越大
.④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得到的初步结论未必足以使人信服,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密度范围在
0.8×103~1.6×103
0.8×103~1.6×103
千克/米3内实心物块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为上述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