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桐花树(红树的一种)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为探究桐花树幼苗的最适生长盐度是多少,该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材料用具:生长良好、树龄相同的桐花树幼苗5株,培养瓶5个,3%NaCl溶液,蒸馏水,其他必需的器材若干。
(2)实验步骤:
①将5个培养瓶按A~E分别编号。
② 在培养瓶中分别加入浓度梯度相等的1%、 、3%的NaCl溶液。
③ ,按上图所示装置装配好。
④ 将装置置于适宜的 的环境下进行培养。每天观察记录幼苗生长情况。
(3)实验记录。
(4)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5)结果分析:致使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方案有明显的设计缺陷,主要有:
①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②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③从实验设计科学性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试题答案
26、(2)②1.5%、2%、2.5% ③将桐花树幼苗分别放入5个培养瓶④温度和光照
(5)①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合理答案也给分)
②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合理答案也给分)
③每组幼苗数目太产,每组应设置多株幼苗(合理答案也给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至35℃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第6次 | 第7次 | 第8次 |
0h | 24h | 48h | 72h | 96h | 120h | 144h | 168h | |
15℃ | 1.2 | 3.0 | 3.8 | 4.6 | 4.0 | 3.2 | 2.8 | 2.5 |
20℃ | 1.2 | 5.0 | 5.3 | 4.2 | 2.1 | 1.2 | 0.8 | 0.6 |
25℃ | 1.2 | 5.2 | 5.6 | 4.6 | 2.9 | 1.0 | 0.6 | 0.2 |
30℃ | 1.2 | 4.9 | 5.5 | 4.8 | 2.2 | 1.3 | 0.7 | 0.5 |
35℃ | 1.2 | 1.5 | 1.8 | 2.0 | 2.2 | 1.3 | 0.8 | 0.6 |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
(2) 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 。
(3)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 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 (选填“增加”、 “减少”或 “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 (选填“增加”、 “减小”或 “保持不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桐花树(红树的一种)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为探究桐花树幼苗的最适生长盐度是多少,该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材料用具:生长良好、树龄相同的桐花树幼苗5株,培养瓶5个,3%NaCl溶液,蒸馏水,其他必需的器材若干。
(2)实验步骤:
① 将5个培养瓶按A~E分别编号。
② 在培养瓶中分别加入浓度梯度相 等的1%、 、3%的NaCl溶液。
③ ,按右图所示装置装配好。
④ 将装置置于适宜的 的环境下进行培养。每天观察记录幼苗生长情况。
(3)实验记录。
(4)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5)结果分析:致使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方案有明显的设计缺陷,主要有:
①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② 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③ 从实验设计科学性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桐花树(红树的一种)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为探究桐花树幼苗的最适生长盐度是多少,该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材料用具:生长良好、树龄相同的桐花树幼苗5株,培养瓶5个,
3%NaCl溶液,蒸馏水,其他必需的器材若干。
(2)实验步骤:
① 将5个培养瓶按A~E分别编号。
② 在培养瓶中分别加入浓度梯度相等的1%、 、
3%的NaCl溶液。
③ ,按右图所示装置装配好。
④ 将装置置于适宜的 的环境下进行培养。每天观察
记录幼苗生长情况。
(3)实验记录:请设计一个表格以便对上述实验进行记录。
(4)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5)结果分析:致使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方案有明显的设计缺陷,主要有:
①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② 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③ 从实验设计科学性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至35℃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第6次 | 第7次 | 第8次 |
0h | 24h | 48h | 72h | 96h | 120h | 144h | 168h | |
15℃ | 1.2 | 3.0 | 3.8 | 4.6 | 4.0 | 3.2 | 2.8 | 2.5 |
20℃ | 1.2 | 5.0 | 5.3 | 4.2 | 2.1 | 1.2 | 0.8 | 0.6 |
25℃ | 1.2 | 5.2 | 5.6 | 4.6 | 2.9 | 1.0 | 0.6 | 0.2 |
30℃ | 1.2 | 4.9 | 5.5 | 4.8 | 2.2 | 1.3 | 0.7 | 0.5 |
35℃ | 1.2 | 1.5 | 1.8 | 2.0 | 2.2 | 1.3 | 0.8 | 0.6 |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
(2) 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 。
(3)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 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 (选填“增加”、 “减少”或 “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 (选填“增加”、 “减小”或 “保持不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第6次 | 第7次 | 第8次 |
0 h | 24 h | 48 h | 72 h | 96 h | 120 h | 144 h | 168 h | |
15 | 1.2 | 3.0 | 3.8 | 4.6 | 4.0 | 3.2 | 2.8 | 2.5 |
20 | 1.2 | 5.0 | 5.3 | 4.2 | 2.1 | 1.2 | 0.8 | 0.6 |
25 | 1.2 | 5.2 | 5.6 | 4.6 | 2.9 | 1.0 | 0.6 | 0.2 |
30 | 1.2 | 4.9 | 5.5 | 4.8 | 2.2 | 1.3 | 0.7 | 0.5 |
35 | 1.2 | 1.5 | 1.8 | 2.0 | 2.2 | 1.3 | 0.8 | 0.6 |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C.不同温度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D.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第6次 |
第7次 |
第8次 |
0 h |
24 h |
48 h |
72 h |
96 h |
120 h |
144 h |
168 h |
|
15 |
1.2 |
3.0 |
3.8 |
4.6 |
4.0 |
3.2 |
2.8 |
2.5 |
20 |
1.2 |
5.0 |
5.3 |
4.2 |
2.1 |
1.2 |
0.8 |
0.6 |
25 |
1.2 |
5.2 |
5.6 |
4.6 |
2.9 |
1.0 |
0.6 |
0.2 |
30 |
1.2 |
4.9 |
5.5 |
4.8 |
2.2 |
1.3 |
0.7 |
0.5 |
35 |
1.2 |
1.5 |
1.8 |
2.0 |
2.2 |
1.3 |
0.8 |
0.6 |
请根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时的数量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至少两项)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至35℃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第6次 |
第7次 |
第8次 |
0h |
24h |
48h |
72h |
96h |
120h |
144h |
168h |
|
15℃ |
1.2 |
3.0 |
3.8 |
4.6 |
4.0 |
3.2 |
2.8 |
2.5 |
20℃ |
1.2 |
5.0 |
5.3 |
4.2 |
2.1 |
1.2 |
0.8 |
0.6 |
25℃ |
1.2 |
5.2 |
5.6 |
4.6 |
2.9 |
1.0 |
0.6 |
0.2 |
30℃ |
1.2 |
4.9 |
5.5 |
4.8 |
2.2 |
1.3 |
0.7 |
0.5 |
35℃ |
1.2 |
1.5 |
1.8 |
2.0 |
2.2 |
1.3 |
0.8 |
0.6 |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
(2) 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 。
(3)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 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 (选填“增加”、 “减少”或 “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 (选填“增加”、 “减小”或 “保持不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桐花树(红树的一种)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为探究桐花树幼苗的最适生长盐度是多少,该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材料用具:生长良好、树龄相同的桐花树幼苗5株,培养瓶5个,
3%NaCl溶液,蒸馏水,其他必需的器材若干。
(2)实验步骤:
① 将5个培养瓶按A~E分别编号。
② 在培养瓶中分别加入浓度梯度相等的1%、 、
3%的NaCl溶液。
③ ,按右图所示装置装配好。
④ 将装置置于适宜的 的环境下进行培养。每天观察
记录幼苗生长情况。
(3)实验记录:请设计一个表格以便对上述实验进行记录。
(4)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5)结果分析:致使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方案有明显的设计缺陷,主要有:
①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② 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③ 从实验设计科学性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桐花树(红树的一种)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为探究桐花树幼苗的最适生长盐度是多少,该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材料用具:生长良好、树龄相同的桐花树幼苗5株,培养瓶5个,3%NaCl溶液,蒸馏水,其他必需的器材若干。
(2)实验步骤:
① 将5个培养瓶按A~E分别编号。
② 在培养瓶中分别加入浓度梯度相 等的1%、 、3%的NaCl溶液。
③ ,按右图所示装置装配好。
④ 将装置置于适宜的 的环境下进行培养。每天观察记录幼苗生长情况。
(3)实验记录。
(4)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5)结果分析:致使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方案有明显的设计缺陷,主要有:
①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② 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③ 从实验设计科学性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