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解释加点字词。(4分)
⑴蹴尔而与之 ( ) ⑵向为身死而不受 ( )
⑶往之女家 ( ) ⑷以顺为正者 ( )
2.口语交际。(3分)
3月24日,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希腊奥林匹亚点燃,以“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为口号的火炬传递活动随后展开了她的“和谐之旅”,然而由于极少数人的险恶用心,境外火炬传递过程受到了干扰和破坏。面对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面对一些西方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面对“藏独”分子破坏奥运的行径,中国人的爱国激情如海啸般爆发。有人提议抵制法国货,有人倡议理性对待。爱国,应该血性还是理性,成为国人争论的话题。
面对这个话题,你选择血性还是理性,为什么?
我的选择:
1.古诗文默写。(10分)
⑴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 (《论语》十则)
⑵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⑶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⑷三十功名尘与土, 。 (岳飞《满江红》)
⑸《使至塞上》中最能体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征的两句诗是:
, 。
⑹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 , ”(《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
材料四 2002年9月23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访问舰艇的编队满载五大洲十国人民和军队的友谊回到青岛至此在世界环球航行的史册上将首次并永远地刻下“中国”的名字506名官兵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摘自人民网(2002年9月27日)
回答:
(1)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但它没有“以战为业”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中,分析说明五个人物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魏源、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海洋观各有何特点?(6分)你认为李鸿章的观点有无合理之处,并扼要说明你的依据。(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日本在海军建设上有什么特点。(6分)日本这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的历史背景有哪些?(4分)日本的海军建设对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海防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2分)
(4)分析材料四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环球航行圆满成功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一 郑和船队无疑是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外交使团与商队,但同时,它又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追随郑和远航前后近30年的数以万计的人员,绝大部分的身份都是“下番官兵”,是军人。郑和本人也是武将军职---“总兵官”。这是一支真正的无敌舰队。它如果以战为业,那会是所向披靡的当代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 “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
??刘志达 冯蕾《郑和远航: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 魏源认为:海运“其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李鸿章认为:“海防西征,力难兼顾”,“移西饷以助海防”“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
孙中山认为:“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人方以为我争我岂能付之不问乎?。”
江泽民认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材料三 19世纪是一个海洋的时代世界各大强国无不加强海军纷纷向外扩张。……日本在明治三年(1869年)五月即订下“二十年海军扩张计划”按部就班逐步实施而将其海军纳入正轨。十五年(1882年)又提出“八年造舰计划”将其舰艇大加扩充。在海军经费方面也相应地不断增多……为了扩充海军经费其政府并发行”海军公债”追加海军预算征课华族累进税鼓励陆海军及驻外人员捐献每月部份所得。甚至明治天皇亦先后拨出宫中用费60余万元充作海军经费以示倡导。……日本旨在对外扩张故其海军战略亦具积极性和攻击性。??
王家俭《甲午海战挫败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