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各组组中值分别为64.5.75.5.84.5.94.5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737723[举报]
一次测试八年级若干名学生1分钟跳绳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请根据这个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自左至右第2、3组(组中值分别为145、155)的频率之和为0.28,第3、4、5组(组中值分别为155、165、175)的频率之和为0.8,则参加测试的总人数有
(2)若图中自左至右各组的跳绳平均次数分别为137次,146次,156次,164次,177次,则参加测试的学生跳绳的平均次数为
(只需列出算式,不用计算结果);
(3)若测试所得数据的中位数是160次,则测试次数为160次的学生至少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已知自左至右第2、3组(组中值分别为145、155)的频率之和为0.28,第3、4、5组(组中值分别为155、165、175)的频率之和为0.8,则参加测试的总人数有
50
50
人,第3组的频数为8
8
人,第4组的频率为0.4
0.4
,并将直方图补充完整;(2)若图中自左至右各组的跳绳平均次数分别为137次,146次,156次,164次,177次,则参加测试的学生跳绳的平均次数为
137×4+146×6+156×8+164×20+177×12 |
50 |
137×4+146×6+156×8+164×20+177×12 |
50 |
(3)若测试所得数据的中位数是160次,则测试次数为160次的学生至少有
8
8
人.(直方图中每一组包括前一个边界值,不包括后一个边界值)一次测试八年级若干名学生1分钟跳绳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请根据这个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自左至右第2、3组(组中值分别为145、155)的频率之和为0.28,第3、4、5组(组中值分别为155、165、175)的频率之和为0.8,则参加测试的总人数有______人,第3组的频数为______人,第4组的频率为______,并将直方图补充完整;
(2)若图中自左至右各组的跳绳平均次数分别为137次,146次,156次,164次,177次,则参加测试的学生跳绳的平均次数为______(只需列出算式,不用计算结果);
(3)若测试所得数据的中位数是160次,则测试次数为160次的学生至少有______人.(直方图中每一组包括前一个边界值,不包括后一个边界值)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如图,△ABC中,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3),B(-3,2),C(-2,1).已知△DEF与△ABC关于原点对称,且A,B的对称点分别为D,E.
(1)写出△DEF各顶点的坐标,并在坐标系中画出△DEF;
(2)若点A的横坐标增加m,则点D的坐标是多少?
(3)若△ABC绕原点旋转后,△DEF也随着旋转,这时点F的坐标变为(3a-1,
+b),点C的坐标变为(-5,
),求(a+b)2009的值.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写出△DEF各顶点的坐标,并在坐标系中画出△DEF;
(2)若点A的横坐标增加m,则点D的坐标是多少?
(3)若△ABC绕原点旋转后,△DEF也随着旋转,这时点F的坐标变为(3a-1,
1 |
2 |
3 |
2 |
阅读材料:
如图,△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任意一点,点P到两腰的距离分别为r1,r2,腰上的高为h,连接AP,则S△ABP+S△ACP=S△ABC,即:
AB•r1+
AC•r2=
AB•h,∴r1+r2=h(定值).
(1)类比与推理
如果把“等腰三角形”改成“等边三角形”,那么P的位置可以由“在底边上任一点”放宽为“在三角形内任一点”,即:已知等边△ABC内任意一点P到各边的距离分别为r1,r2,r3,等边△ABC的高为h,试证明r1+r2+r3=h(定值).
(2)理解与应用
△ABC中,∠C=90°,AB=10,AC=8,BC=6,△ABC内部是否存在一点O,点O到各边的距离相等? (填“存在”或“不存在”),若存在,请直接写出这个距离r的值,r=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如图,△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任意一点,点P到两腰的距离分别为r1,r2,腰上的高为h,连接AP,则S△ABP+S△ACP=S△ABC,即:
1 |
2 |
1 |
2 |
1 |
2 |
(1)类比与推理
如果把“等腰三角形”改成“等边三角形”,那么P的位置可以由“在底边上任一点”放宽为“在三角形内任一点”,即:已知等边△ABC内任意一点P到各边的距离分别为r1,r2,r3,等边△ABC的高为h,试证明r1+r2+r3=h(定值).
(2)理解与应用
△ABC中,∠C=90°,AB=10,AC=8,BC=6,△ABC内部是否存在一点O,点O到各边的距离相等?
(2013•德城区二模)阅读材料:如图,△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任意一点,点P到两腰的距离分别为r1,r2,腰上的高为h,连接AP,则S△ABP+S△ACP=S△ABC,即:
AB•r1+
AC•r2=
AB•h,∴r1+r2=h
(1)理解与应用
如果把“等腰三角形”改成“等边三角形”,那么P的位置可以由“在底边上任一点”放宽为“在 三角形内任一点”,即:已知边长为2的等边△ABC内任意一点P到各边的距离分别为r1,r2,r3,试证明:r1+r2+r3=
.
(2)类比与推理
边长为2的正方形内任意一点到各边的距离的和等于
(3)拓展与延伸
若边长为2的正n边形A1A2…An内部任意一点P到各边的距离为r1,r2,…rn,请问r1+r2+…rn是否为定值(用含n的式子表示),如果是,请合理猜测出这个定值.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 |
2 |
1 |
2 |
1 |
2 |
(1)理解与应用
如果把“等腰三角形”改成“等边三角形”,那么P的位置可以由“在底边上任一点”放宽为“在 三角形内任一点”,即:已知边长为2的等边△ABC内任意一点P到各边的距离分别为r1,r2,r3,试证明:r1+r2+r3=
3 |
(2)类比与推理
边长为2的正方形内任意一点到各边的距离的和等于
4
4
;(3)拓展与延伸
若边长为2的正n边形A1A2…An内部任意一点P到各边的距离为r1,r2,…rn,请问r1+r2+…rn是否为定值(用含n的式子表示),如果是,请合理猜测出这个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