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487337[举报]
一、选择题
1、B 2、C 3、AC 4、D 5、BC 6BC
7、A 解析:由题意知,地面对物块A的摩擦力为0,对物块B的摩擦力为。
对A、B整体,设共同运动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对B物体,设A对B的作用力为,同理有
联立以上三式得:
8、B 9、A 10、B
二、实验题
11、⑴ 不变 ⑵ AD ⑶ABC ⑷某学生的质量
三、计算题
12、解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
抛物后减速下降有:
Δv=a/Δt
解得:
13、解析:人相对木板奔跑时,设人的质量为,加速度为,木板的质量为M,加速度大小为,人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人有:;
(2)设人从木板左端开始距到右端的时间为,对木板受力分析可知:故,方向向左;
由几何关系得:,代入数据得:
(3)当人奔跑至右端时,人的速度,木板的速度;人抱住木柱的过程中,系统所受的合外力远小于相互作用的内力,满足动量守恒条件,有:
(其中为二者共同速度)
代入数据得,方向与人原来运动方向一致;
以后二者以为初速度向右作减速滑动,其加速度大小为,故木板滑行的距离为。
14.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t=2s内运动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
=
设此过程中运动员受到的阻力大小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
得 f=m(g-a)=80×(10-8)N=160N
(2)从图中估算得出运动员在14s内下落了
39.5×2×
根据动能定理,有
所以有 =(80×10×158-×80×62)J≈1.25×105J
(3)14s后运动员做匀速运动的时间为
s=57s
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需要的总时间
t总=t+t′=(14+57)s=71s
15. 13、解析:(1)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
球与管第一次碰地前瞬间速度,方向向下。
碰地的瞬间管的速度,方向向上;球的速度,方向向下,
球相对于管的速度,方向向下。
碰后,管受重力及向下的摩擦力,加速度a管=
球受重力及向上的摩擦力,加速度a球=
球相对管的加速度a相=
取管为参照物,则球与管相对静止前,球相对管下滑的距离为:
要满足球不滑出圆管,则有。
(2)设管从碰地到它弹到最高点所需时间为t1(设球与管在这段时间内摩擦力方向不变),则:
设管从碰地到与球相对静止所需时间为t2,
因为t1 >t2,说明球与管先达到相对静止,再以共同速度上升至最高点,设球与管达到相对静止时离地高度为h’,两者共同速度为v’,分别为:
然后球与管再以共同速度v’作竖直上抛运动,再上升高度h’’为
因此,管上升最大高度H’=h’+h’’=
(3)当球与管第二次共同下落时,离地高为,球位于距管顶处,同题(1)可解得在第二次反弹中发生的相对位移。
16. 解析:(1)小球最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做功使其机械能减少,设小球从开始抛出到最后静止所通过的路程S,有 fs=mv02/2 已知 f =0.6mg 代入算得: s= 5
v02/(
(2)第一次上升和下降:设上升的加速度为a11.上升所用的时间为t11,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1;下降的加速度为a12,下降所用时间为t12.
上升阶段:F合=mg+f =1.6 mg
由牛顿第二定律:a11 =
根据:vt=v0-a11t11, vt=0
得:v0=l.6gt11, 所以t11= 5 v0/(
下降阶段:a12=(mg-f)/m=
由h1= a11t112/2 和 h2= a12t122/2 得:t12=2t11=5 v0/(
所以上升和下降所用的总时间为:T1=t11+t12=3t11= 15 v0/(
第二次上升和下降,以后每次上升的加速度都为a11,下降的加速度都为a12;设上升的初速度为v2,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上升所用时间为t21,下降所用时间为t22
由v22=
上升阶段:v2=a11t21 得:t21= v2/
a11= 5 v0/(
下降阶段: 由 h2= a11t212/2 和h2= a12t222/2 得t22=2t21
所以第二次上升和下降所用总时间为:T2=t21+t22=3t21=15 v0/(
第三次上升和下降,设上升的初速度为v3,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3,上升所用时间为t31,下降所用时间为t32
由 v32=
上升阶段:v3=a11t
下降阶段:由 h3= a11t312/2 和h3= a12t322/2 得:t32=2t31
所以第三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的总时间为:T3=t31+t32=3t31=15 v0/(
同理,第n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的总时间为: Tn=
所以,从抛出到落地所用总时间为: T=15 v0/(
(1)A、B相对车停止滑动时车的速度.
(2)A、B相对车停止滑动时在车上的位置.
(3)在0至4.0s内小车的位移.
①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
②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2)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活动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上下两层水平轨道表面光滑,两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细线跨过滑轮并挂上砝码盘,两小车尾部细线连到控制装置上,实验时通过控制装置使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同时停止,本探究实验是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大小来比较小车加速度的大小.能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因为?
II.有一段粗细均匀的导体,现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定这种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若已测得其长度和横截面积,还需要测出它的电阻值Rx.
(1)若已知这段导体的电阻约为30Ω,要尽量精确的测量其电阻值,除了需要导线、开关以外,在以下备选器材中应选用的是
A.电池(电动势14V、内阻可忽略不计)
B.电流表(量程0~0.6A,内阻约0.12Ω)
C.电流表(量程0~100m A,内阻约12Ω)
D.电压表(量程0~3V,内阻约3kΩ)
E.电压表(量程0~15V,内阻约15kΩ)
F.滑动变阻器(0~10Ω,允许最大电流2.0A)
G.滑动变阻器(0~500Ω,允许最大电流0.5A)
(2)请在答题卡方框中画出测这段导体电阻的实验电路图(要求直接测量的变化范围尽可能大一些).
(3)根据测量数据画出该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发现MN段明显向上弯曲.若实验的操作、读数、记录、描点和绘图等过程均正确无误,则出现这一弯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
(
|
该同学取一段金属丝水平固定在固定装置上,将一重物挂在金属丝的中点,其中点发生了一个微小下移h.用螺旋测微器测得金属丝的直径为D;用游标卡尺测得微小下移量为h;用米尺测得金属丝的原长为2L;用天平测出重物的质量m(不超量程).
①在一次测量中:
a.螺旋测微器如图2甲所示,其示数为
b.游标卡尺如图2乙所示,其示数为
②用以上测量量的字母表示该金属的杨氏模量的表达式为:E=
2mgL
| ||
πD2h(
|
2mgL
| ||
πD2h(
|
(2)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时,某小组设计双车位移比较法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将轨道分上下双层排列,两小车后的刹车线穿过尾端固定板,由安装在后面的刹车系统同时进行控制(未画出刹车系统).通过改变砝码盘中的砝码来改变拉力大小.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两小车的加速度大小,是因为位移与加速度的关系式为
1 |
2 |
1 |
2 |
实验次数 | 小车 | 拉力F/N | 位移s/cm | 拉力比F甲/F乙 | 位移比s甲/s乙 |
1 | 甲 | 0.1 | 22.3 | 0.50 | 0.51 |
乙 | 0.2 | 43.5 | |||
2 | 甲 | 0.2 | 29.0 | 0.67 | 0.67 |
乙 | 0.3 | 43.0 | |||
3 | 甲 | 0.3 | 41.0 | 0.75 | 0.74 |
乙 | 0.4 | 55.4 |
该装置中的刹车系统的作用是
为了减小实验的系统误差,你认为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只需提出一个建议即可)
(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
(2)在实验时,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3)本实验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小车加速度的大小,能这样比较,是因为
1 |
2 |
1 |
2 |
( II)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
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S2-s1 | S3-s2 | S4-s3 | S5-s4 | S6-s5 |
| ||
各位移的差与平均值
. |
△s |
. |
△s |
②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求得物体的加速度a=
△s |
T2 |
③根据a=
△s |
T2 |
a1=
s4-s1 |
3T2 |
a2=
s5-s2 |
3T2 |
a3=
s6-s3 |
3T2 |
并由此得
. |
a |